理论与实践 | 促进易迁群众稳定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掌上怀化> 2023-09-06 23:32

促进易迁群众稳定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江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后续帮扶最关键的是就业。”2021年来,麻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迁后扶工作指示精神,以产业开发区为主体,以高村镇龙升社区为切点,探索创新产业开发区和易迁安置社区两区共融、发展共赢、岗位共设的“两区共建后扶就业”模式,大力促进易迁户就业增收。龙升社区户均稳定就业1.8人,被评为“全省充分就业示范社区”。麻阳“两区共建后扶就业”做法被国家发改委纳入专题文件,号召全国推广。

两区共融搭平台。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产业开发区与集中安置区统筹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一是规建共融。坚持“乐业安居新、近、好”,在规划建设易迁安置社区时坚持与产业开发区共融发展“一盘棋”,基础设施“一张网”,实行“一体规划、建设、发展”。龙升社区距产业开发区1公里相傍而建,社区1.6万平方米门面作为就业帮扶车间;在产业开发区新建7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作为易迁后扶就业创业产业园,对企业、群众实行双向激励,促进易迁群众在园区就业创业。二是“三生”共融。立足生态长寿资源禀赋,发挥园区社区建在省级森林公园文名山景区边的优势,完善生态、生产、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子弟优先安排在社区学校就读,社区易迁群众优先安排在园区工作,并以文名山森林公园为纽带,着力打造长寿小镇,构建园区社区生态共同体。三是企民共融。开展园区、企业、社区“心连心好温馨”帮扶活动,促进园区职工和社区群众心灵、情感融合。出台帮扶易迁群众措施,对在企业工作的易迁群众免费提供中餐,定期开展走访慰问。积极开展联谊活动,组建广场舞队、篮球队等同台竞技,创作《龙升我的新家园》等歌曲,凝聚人心,促进互帮和谐共融。

发展共赢引企业。把引企稳岗作为易迁后扶“头号工程”,打出引企、惠企、稳企“组合拳”。一是精准引企。注重引入劳动密集型、服务型企业,实现科学引企接“二”连“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开发区引进企业67家,其中劳动密集型、服务型企业33家,新增岗位8000多个,解决脱贫群众就业5687人,其中易迁群众3914人。二是政策惠企。出台《鼓励企业吸纳易迁群众就业实施办法》,明确奖励企业“十条硬措施”,在土地价款、行政审批、税收征缴、厂房租金、人才引进、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吸纳易迁户就业超过15人的企业,按易迁员工年工资的40%进行财政奖补,并在项目安排上给予支持。三是服务稳企。落实“一家企业、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方案、一帮到底”的工作机制,实行“易迁后扶重点企业县领导联系服务制”,持续为企业提供“母亲式”服务,县领导每月联系帮扶企业1次,帮助解决问题650个。12家易迁后扶重点企业使用搬迁群众人数年均增长10%。

岗位共设扩就业。在增强就业的精准性、高效性、普惠性、灵活性上下功夫,精心做好岗位共设文章,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一是园区企业分类设岗。将易迁群众划分为普通型、技术型、管理型3大类,分类施策、量身定制适宜岗位,动态管理、适时调整。设立就业服务站,与长沙市芙蓉区等地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及时将招聘信息精准推送,实现“群众点单、园区派单、社区送单”。二是社区车间就近供岗。引导园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社区建立帮扶车间15家,实行按件计费,不固定工作时间,让易迁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吸纳易迁群众就业252人。三是乡镇基地开发新岗。发挥企业业务范围广、乡镇基地多的优势,鼓励企业开发安保、环卫、家政、服务等普惠性岗位,优先选用易迁群众。四是特殊家庭上门送岗。探索居家、分散、家庭作坊式的就业模式,鼓励企业为易迁群众提供生产机器设备居家生产,上门送件、取件和发放工资,966名搬迁群众实现居家就业,月收入3000元以上。

(作者系中共麻阳苗族自治县委书记)

责编: 陈亚红

/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