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洁 通讯员 陈天云 杨国宗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小型农业水利设施(以下简称“小农水”)的建设和管护事关粮食生产和民生大计。过去,很多小农水“老化”“废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管护,建好更要管好,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小农水建设成果,破除“重建设轻管护”问题,才能长效运行、长期收益。
近年来,新晃深入探索“积分+保险”新模式,用小积分激发大能量,“小投入”撬动大杠杆,提升村民投入“小农水”管护的积极性,解决农村供水设施运行保障难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水利支撑和保障。
“自管+自评”压实“责任田”
小农水的建设重点在山塘和水渠。新晃地处云贵高原苗岭余脉,山地多,山塘分布极为分散且偏远,在资金有限、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无疑对山区小农水的管护产生了极大考验。
为充分激活村民的责任心与积极性,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小农水管护工作,新晃水利局采取“自筹、自建、自管、自评”举措,建立“乡镇+村委会+管护主体”基础水利服务机构体系,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由受益主体或个人作为管护主体自行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标准。
“我们自筹资金修建了6口崭新的山塘,解决了药材基地的水源问题,再也不担心缺水了。”晃州镇长乐坪村村民姚才勇告诉记者,自己是返乡新农人,在家乡修建了一个黄精种植基地,需要稳定的水源灌溉,在“四自”举措的引领下,他和其他种植药材的村民一起修建了6口山塘,并计划还要修建更多。“我们现在积极性可高了,后续的管护也一直在做。”
此外,新晃水利局还统一制定、竖立山塘管护责任牌,将农田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及巡查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实行“三管、三护、一查巡”管理机制,即管人、管车、管牲畜;护路、护渠、护坝及定期查巡,不定期对山塘进行淤积监测,把清淤作为保障农村灌溉水源的一项长期举措,确保实现“有淤常疏,清水常流”。
同时,引入自评机制,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与细则,对委托管理、自主认领的日常巡查管护任务进行村民自评,强化村民履职意识、履职能力,用标准化管护彻底压严压实村民心中的“责任田”。
积分制激活原动力
“你好,我用积分兑换这支牙膏。”“好的,牙膏是20积分,给你扣除之后,还剩下80积分。”扶罗镇伞寨村村民老张拿着用积分兑换的免费牙膏,喜笑颜开:“自从咱们村有了积分超市,用参与环境卫生、管护山塘之类的公益活动获得的积分就可以兑换一些日用品,可省了不少钱。”
走进新晃扶罗镇伞寨村的积分超市,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类生活用品,上面的标价却不是金钱而是积分:一桶食用油100积分、一卷卫生纸30积分、一瓶酱油24积分……
“我们伞寨村的积分超市成立于2022年,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通过‘9加9减’等方式,给村民计算积分,村民可以拿着自己的积分来免费兑换货品。目前积分超市运行了一年,很受村民欢迎。”伞寨村村支书姚沅金告诉记者,所谓“9加9减”是指在人居环境、农田水利建设管护等9个方面出了力、做得好的,则按照管理办法积累相应积分,在9个方面做得不好的,则相应扣除积分,通过这种方式让村民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
据悉,积分超市还未在新晃全面推广时,新晃水利局敏锐地看到,这种将村规民约、人居环境、基层治理等有机结合起来的“积分制”能有效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为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小型农业水利设施管护工作,新晃水利局积极助推小农水管护纳入积分制,将小农水“四自”举措与积分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村民参与建管积分赋分制度,并按照评议结果予以赋分,村民为小农水项目建设与管护所做的贡献都将通过考评获得积分,用这些积分在积分超市兑换物品。此举充分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小农水管护的积极性,保障小农水长效运行、村民长期受益。
农险助力解决管养难
新晃以山地为主,易受强降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水源地水量保障能力弱,并存在专业养护人员不足、运行资金难以及时落实的现实难点,如何提升水利工程防灾减灾能力,显然是护航“小农水”长效运行必须要面临的一项大问题。
2022年,新晃创新探索金融助力水利改革发展之路,与保险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在全省首创农村供水工程“灾害+管养+维修”综合保险,将全县1101处农村供水工程设施纳入保险保障,用79万元保险资金撬动了1.1亿元农饮水设施修复资金。
“自从有了农村供水工程保险,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村里的用水问题了。”晃州镇水洞村村支书甘秀军告诉记者,水洞村一共有17个村民小组,以前全村仅有一处水泵,很难保障全村人畜用水,水源经常不足,如果遇到水管爆裂之类的情况,全村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6月我们村落实了保险后,村民和保险施工队立刻修建了另一个水泵,现在已经快完工了。平时只要用水出现问题,打电话给保险施工队,就会有专业人员来解决,方便极了。”甘秀军说。
“去年底起保至今,在没有遭遇较大自然灾害的前提下,通过保险维修全县农饮水设施260余处,支付保险理赔款已达90余万元。引入保险机制,极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为‘水利工程补短板’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和质量保障。”新晃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建英介绍说,通过保险资金杠杆,新晃将无法预估的灾害损失分散转化为可预算安排的固定保险费用支出,实现全县农村供水工程及山塘、沟渠等“五小”水利设施投保全覆盖。
此外,在农村供水工程综合保险的基础上,新晃正在实施小农水设施保险和公共管理责任险。建立以政府引导为主,保险公司、维修单位、经营主体及镇村参与的管护机制,成立由所属村党支部书记任“塘长”,无职党员、公益岗位、经营主体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任“管护员”“维修员”的“一长两员”长效管护队伍,建立“管护员每月巡护+塘长统筹反馈、保险公司+维修员一线维护”的长效管护机制,有效破解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中存在的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管护不好等问题,形成“日常有人管,坏了有人修,过程及结果有人监督”的闭环管理模式。
在“积分+保险”双轮驱动下,新晃小农水管护有了制度、人员、资金等多重保障,真正实现了长效运行,成为水利改革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一道持久、常态的风景线。
责编: 夏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