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滚滚哟~隆隆打谷忙~丰收粮食堆满满哦~”
金秋九月,站在会同县马鞍镇小溪口村的田垄上,耳边传来农民忙收的欢快歌声,迎面吹来的秋风中夹杂着成熟稻穗清香,在眼中映出一幅金秋丰收壮景。清晨乡间的“鸟鸣声、秋雨的嘀嗒声”,与兴凤制衣厂内制衣机内忙碌不停“哒哒”声相互交融,相映成趣,似乎在给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美好生活的“交响乐”伴奏。
“今年春,我把家里的5亩地流转给了家庭农场,农忙时聘我来做些锄草、浇水的农活,给我发工资,闲的时候就去制衣厂上班,土地流转费和工资收入算下来一个月也有4000多元呢”。村民老粟开心地说道。
随后,在马鞍镇农村致富带头人梁荣兴的引导下,来到了兴凤制衣厂的生产车间,25台制衣机正紧张有序运转,工人们各司其职,裁剪、缝合、拼接、熨烫、打包一气呵成,将一块块不起眼的“小布料”变成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兴凤制衣厂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村企合资企业,共投资80万元,主要以制作玩偶衣服、宠物衣服为主,现厂房共占地面积600平米,裁衣机、缝纫机等设备一应俱全,自成立以来,累计带动周边就业1000余人,年产值达100万元,为小溪口村每年带来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目前厂内工人月收入2000到5000元不等,员工主要是本村及周边几村的村民。林伍香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在这里经过培训后,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缝纫工。“其实和在外面务工薪资也差不多,我们现在的月工资主要由基础工资和提成工资构成,按件数记,多劳多得。”林伍香告诉笔者,像她这样的女工还有很多,“我前几年在广东深圳务工,现在孩子上中学了,处于学习阶段最为关键的几年,必须回来陪读,毕竟孩子是家长希望嘛,最主要的是赚钱带娃两不误。”
兴凤制衣厂成功创业只是该镇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马鞍镇紧紧围绕产业振兴这根主线,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积极发展楠竹、羊肚菌、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重点打好“服务、特色、创新”三张牌,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打好“服务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年初,会同县启动建设“就业立交桥”工程,马鞍镇积极安排部署,发动乡村两级干部广泛深入各村团寨摸底全镇闲置劳动力,进行充分调研与求职意愿调查,特别针对孩子在县城读书且有进城务工需求的村民进行重点宣传,推荐其入职县工业园区企业,实现村办企业与县域企业用工双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返乡人员的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其就业创业的合法权益,以吸引一批马鞍籍企业家或村民回乡投资办厂。这从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群众“人往外出务工”的思想,拓宽了他们当地创业就业的路径,帮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收,实现了从把人送出去到把人留下来再到把人才培养好的良好转变。
打好“特色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马鞍镇充分利用本地楠竹资源禀赋,积极推动产业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不断壮大特色产业,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注入持续动力。辖区现有入规竹木加工企业4个,全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同时,注重特色产业链的拓展与延伸、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将目光聚焦在楠竹精深加工产业上,力求打造楠竹全产业链,做“竹”文章。2023年,相见村依托建行“乡村振兴共享贷”贷款300万元,成立“会同县鑫隆竹业有限公司”,推进传统的篾匠手艺传承发展,引进竹筷、竹具、其他竹制品精深加工生产线,带动竹木加工产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其制作出的竹筷、竹篾、竹艺品大多发往东南亚等地,2023年,会同县鑫隆竹业有限公司分红及村集体其他收入预计共达30万以上。
(会同县鑫隆竹业有限公司开工仪式)
(厂房里,工人们正在剥笋、清洗、蒸煮、浸漂)
(新建厂房施工现场)
打好“创新牌”,积极探索“多村联建”运行模式。马鞍镇黄家村与相见村、马田村相邻,都有较为丰富的楠竹资源,但由于地处偏远,各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都受到局限。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21年,三村积极探索“抱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新模式,成立全县首个集体经济发展联合体,实现产业联合,将原本分割的竹林联合成片,共同打造楠竹产业基地,现已初具规模,2022年实现产值50万元,为集体经济创收10万元。2023年,在“多村联建”运行模式取得初步成效的背景下,黄家村、马田村进一步深化新发展理念,注册成立民益炭厂,目前处厂房建设阶段,将于本年度11月开工投产,预计年产环保竹炭5000吨,带动周边群众就业200余人次,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通讯员:侯建宇)
责编: 李佳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