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杨家深的艺术人生

怀化广播电视台退休干部杨家深今年七十岁了,半个多世纪来,吹笛子、拉二胡、写文章、拍照片……是个多才多艺的快活人。

初秋季节,记者见到杨家深,他正与朋友们一起在练习电吹管。他说,爱好很多,最爱还是玩文字、搞摄影。“这是我的摄影和视频作品《我们的事儿上报啦》《翻身农奴的后代》《哈达献给好格拉》《山歌越唱越快活》……”

从黑白到彩色,从照片到视频,这一幅幅照片莫不承载着祖国前行的历史印记,这一帧帧视频无一不是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颂歌。


杨家深在山林间采风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接触摄影,到后来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并担任怀化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杨家深在带队伍、搞创作的艺术实践中,热情培养新人,努力让作品去承载新世纪万马奔腾的轰鸣,去展示江河一日千里的豪迈,并演绎神州大地阔步前行的激越与震撼。

“这幅作品叫《唱山歌》,曾获《中国记者》杂志月赛一等奖。”

“记得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吧,沅陵的一个少数民族乡成立,一群苗族大姐在那很开心地对唱山歌。那时摄影器材比较落后,我的手里只有一台海鸥牌4B型双镜头照相机,而且还是托人从广州花60块钱买回来的处理品。为了表现出苗乡儿女安居落业、生活美满的愉悦情绪和幸福感觉,我当时就琢磨,躺倒在歌手们的脚底下,采取仰拍的角度,虚化绣花围裙等服饰,把焦距调整在脸部表情,并且选择洁净的天空做背景,来突出人物那种比较张扬的‘高大’形象。后来,月赛评委对这幅作品给予了较高评价。”

杨家深出生于沅陵。1972年初参加工作,分配到沅陵县第一中学任教时还不到19岁。1980年支边援藏在拉萨市一中工作两年。1991年调怀化电视台做记者、编辑,历任新闻部主任、副台长,搞摄影,纯粹是业余爱好。

“最初的摄影情结,还是缘于那张小学毕业照。那一年,我们就要小学毕业了。老师通知说,发毕业证要贴照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照相,我和同学们都很兴奋。但很快,我沮丧起来,因为,我实在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可穿,最后只得穿着那件我认为最宝贝的‘学生蓝’,但肩膀上缀着两块大补丁,其中一块还是与衣服本色极不和谐的花布片衣照了相。”

受益并感恩于这个时代,杨家深用相机拍下“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的辉煌壮丽;用影像记录“共产党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改善了人民生活……”的美好时刻。

1980年初夏,作为一名支边援藏教师,杨家深告别新婚燕尔的妻子,来到雪域高原西藏拉萨。高原的壮美景色,古城的新旧变迁,翻身农奴沐浴党的阳光和感恩祖国大家庭温暖的澎湃激情,不断叩击着他的心弦。于是,他将高原缺氧补助费,5元10元地聚,一月两月地攒,又托老乡帮忙,终于购回一台海鸥牌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后来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拍摄了两千多幅照片,陆续在当地和全国报刊上发表了近百幅作品,还带教了40多名藏族学生“小记者”。这些记录着历史印记的老照片,如今都被杨家深精心地保存在相册中,收藏在电脑里。

“我儿子出生时,我正在拉萨给藏族学生上课,与儿子的第一次见面,只是通过妻子用快信寄给我的一张满月照片。我把对亲人故乡的相思之苦,寄托在光与影的照相上。我把在拉萨自拍的照片与妻子寄来的妻儿合影底片,运用暗房特技,叠放成一张《梦中团圆》合家欢……”

1991年,杨家深进入怀化电视台工作。他肩扛电视摄像机高强度工作,还时常不忘带着心爱的照相机,去捕捉美好的瞬间。即便在2013年退休以后,他仍然是相机不离身。担任摄协主席期间,曾连续三年获得湖南省摄协“组织工作优秀奖”、摄影理论“突出贡献奖”,还被评为全省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

今年3月,已是古稀之年的杨家深第3次走云南、赴西藏,亲近雅鲁藏布江,拍摄林芝桃花景,冒着挑战生命极限的风险,前行在摄影圆梦的征途上。

除了摄影,杨家深的文学创作也收获颇丰。他编制过多本画册,主编过报纸、杂志,在电视专题片拍摄、音乐电视创作、文艺晚会编导等方面也是硕果累累。早些年,他把过去发表过的一些文章结集出版了《山情水意》,又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还曾获得怀化市首届文学艺术奖的文学奖。

退休10年来,杨家深利用写作、摄影专长,推介身边先进典型,讴歌祖国发展变化。在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抗击非典疫情”和脱贫攻坚决战等历史节点和重大事件中,撰文、摄影作宣传,积极汇聚正能量。他说,今后还会继续发挥余热,为家乡发展多作些贡献。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普兵)

责编: 陈奕璇

/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