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靖州飞山,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武陵五溪地区腹地,长江水系沅水流域和珠江水系柳江流域的过渡区。为东进湘中,北抵湘西,西出黔东南,南达桂林、柳州的咽喉要道,历为兵家争夺要塞。考古发现,飞山周边有距今2万多年的泡里旧石器遗址、7000余年的高庙文化遗址和5000年的新厂斗篷坡文化遗址。在这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里,飞山先民在长达2万多年的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中,创造了以“和”为核心的飞山文化,为建构民族共同体,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凝结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飞山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互鉴的产物
靖州各族群众在岩脚侗寨联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在2014年11月16日在“飞山文化研究座谈会”上说,中国各民族融合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这个阶段的成果和内容,飞山文化也是这样。杨再思是唐末五代飞山文化的一个代表性人物,飞山文化跟杨再思联系在一起是对的,但是它又不仅仅是杨姓一家的问题,不仅仅是杨再思个人的问题,应该包含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各族人民,包括汉族、侗族、苗族等,还有其他的民族。
“飞山文化已包括了湘、黔、桂、渝、鄂等西南地区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王震中认为,飞山文化是一个大区域、多民族的文化概念,是整个大西南地区的一个有广泛群众信仰基础的文化。
(一)在族群迁徙中的文化碰撞,形成多民族文化共融
以飞山为中心的湘桂黔接边地区,是多民族族群往返迁徙的运动过程中,特别是明洪武21年全国大移民,形成以苗、侗为主,汉、瑶、土、水等多民族杂居地。
在历史进程中,西南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迁徙活动,有的是由于原住地自然环境的恶化或人口增殖而开拓新的疆域引起的,有的是由于战争失利而引起的,还有的二者皆有,如苗、瑶、侗族群从江汉地区向云贵高原的迁徙。从苗族《溯河西迁》和侗族《祖公之歌》歌词来看,分属百越和九黎两大部落的苗侗民族,为了探寻更适合的生存环境和更美好的生活,纷纷踏上了逆江而上的迁徙之路,在这条共同的道路上,他们选择的不是相互倾轧,而是携手与共。在迁徙过程中也有分道扬镳,各自寻地落寨,这无疑给两个民族有关迁徙的记忆都留下了许多佳话,蕴育了丰富的苗侗民族文化。
随着历史的更迭和朝廷逐渐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中原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随征战、屯兵及社会治理、商贸交流,不断向民族地区渗透。作为特定时期人们共同体的民族,也不可避免地和其他人们共同体发生各种关系,形成了苗侗汉等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共生、共荣的局面,为飞山文化源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并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而构建了民族共同体中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二)在繁衍生息中的亲缘交流,形成多民族文化交融。
亲缘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现象,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民族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当人们通过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战略,建立起地缘联系的时候,同时必然把这种地缘性联系转化为社会性的联系上来,产生一种亲近感、认同感,它就是亲缘关系。
在人类的初始阶段,最初的生存形式化是组成血缘关系的群体,整个以采摘、种植、狩猎等形式的农业经济社会里,血缘关系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缘关系组成家庭和氏族,再后家庭发展为民族并形成国家。人类为了繁衍发展,婚姻关系不断冲破地缘和族群等旧俗的限制,亲缘关系在族外地域迅速漫开。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婚姻制度的确立,使亲缘关系在飞山为中心的接边区域不断延伸扩大。随着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快速迈进工业化社会,新的亲缘关系随着产业化产生和市场化经营,逐渐明晰起来,形成包括业缘、商缘、族缘、地缘等等新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在飞山为中心的少数民族地区产生多民族文化相汇与交融。在这种文化渗透和碰撞中,就如同大浪淘沙,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成为各民族团结和睦、朝夕与共的原动力。
(三)在发展生产中的文化互鉴,形成多民族文化相融
古诚州作为农耕与游耕、采集与狩猎生活的交汇处,在基本生活方式的选择中并非先天性以地理环境为导向。由于长期处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狩猎、采集、捕捞和“刀耕火种”成为获取物资资源的主要方式。随着“谷种”的逐步发现,以及中原先进农耕技术的引进和“牛耕”的快速推广,推进了水利设施建设和运用,农耕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型农耕的兴起,带动了冶金、制造和商贸的繁荣发展,促进多民族文化互鉴相融,并衍生出“牛王节”“尝新节”等多民族共享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二、飞山文化精髓是构建民族共同体历史实践的结晶
藕团乡新街村开展欢庆芦笙节活动,促进民族团结。
唐末五代时期,皇室衰微,藩镇割据,天下大乱。以潘金盛、杨承磊为首的飞山少数民族逐渐兴盛,形成了以飞山为大本营的少数民族集团即飞山蛮。据《资治通鉴》记载: “后梁开平四年,辰州蛮酋宋邺、溆州蛮酋潘金盛,恃其所居深险,数扰楚边。至是,邺寇湘乡,金盛寇武冈。楚王殷遣昭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乾化元年十二月,吕师周攀藤缘崖入飞山洞袭潘金盛。擒送武冈,斩之。”飞山峒民仰再思威名贤德,拥戴为新首领。叙州蛮和辰州蛮攻楚失败,亦归顺杨再思。至此,杨再思以飞山为中心的民族集团再度兴盛,众奉为“十峒首领”,势力范围覆盖今怀化市、湘西北、黔东南、渝东、鄂西、桂北地区。
(一)杨再思成功开创南方民族区域自治
《宋史·蛮夷二》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据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杨再思统一五溪十峒后,在军事、政治、法制和吏治诸方面创新发展,推动了湘黔桂渝鄂边界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团结和睦、安居乐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开创了五代乱世而诚州不乱的世外桃源。《直隶靖州志》载:“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聚,商贾出入,境内之民,焕然改色,有礼乐文物之盛,皆因杨氏之功”。
在军事上,对外实行“戒严其境、相势勤王、开疆拓边、保障滇黔”的积极防御方针和灵活的多边“外交”策略。多次击溃西南诸藩入侵,并纷纷归顺。楚王马殷悉知杨再思神勇仁德,也与之联姻修好。对内实行“军田”制,保障军备供给,提高款军战斗力,保障边境和睦安宁。在政治上,杨再思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轻瑶薄赋,藏富于民,善待各地入迁的流民和现居苗侗瑶等各族群众,加速多民族融合共生。在治理上,杨再思创立《飞山大款》以“峒款”为基本法,全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社会治理法制化。在吏治上,实行分封世袭制,命十子分镇湘、黔、桂边境,以吴、石、龙、潘等大姓头领为“僚属峒官”,结束部落纷争、战事不绝的局面。
(二)杨再思始终坚定维护华夏一统
在五代十国天下大乱的时代,杨再思领导的飞山蛮集团,坚持维护国家一统,反对藩镇割据、国家分裂,依然“奉唐正朔”不立国,不称王,仍沿用唐昭宗天佑年号,改叙州为诚州。引进先进的汉文化和农耕技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互通婚姻、文化融合,提高苗侗等少数民族对华夏一统的民族认同,推动了治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神宗》中写道:“澧、沅、辰、靖之闲,蛮不内扰,而安化、靖州等州县,迄今为文治之邑,与湖湘诸郡齿”。宋统一华夏,杨再思子孙遵其遗愿,主动纳土归宋,被宋太宗正式封为诚州刺史。为此,杨再思被历朝树为教育藩臣护国安邦、维护一统的楷模,并给予一次封公、二次封王、六次封侯的殊荣。
(三)杨再思重农商、薄徭赋,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以飞山为中心的靖州(当时为诚州),地处湘桂黔接边区域,自秦统一华夏直至隋唐时期,飞山所在的靖州一带远离中央王朝,被视为“蛮”地,故有“武陵蛮”“五溪蛮”“飞山蛮”之称,其经济、交通、文化十分落后。杨再思建立“飞山蛮”集团后,积极学习汉人的先进文化,引进中原的各种先进技术。革新“刀耕火种”兴修水利,推广牛耕;引导精耕细作,改良品种,尝试轮作;奖励种棉纺织。同时,薄徭轻赋,重商开市,顺畅交通,扩大边贸。一时间,商贾份至,民贸繁荣,民族和睦,民众富裕。使诚州这片荒蛮之地,变成了多民族聚集的文明、富庶、和偕、安宁的家园。
三、弘扬飞山文化精髓,勠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中国靖州杨梅生态博物馆
飞山文化是飞山各族人民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流淌在血管的文脉,是人人崇尚的精神家园。维护国家统一、爱好民族团结,成为靖州人的一种情结,它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和感召力。弘扬飞山文化精髓,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推手。
(一)飞山文化是靖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动力
一是于2014年成立了“飞山文化研究会”会员达156人,汇聚了县内外文化精英从事飞山文化研究。主动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共同研究飞山文化,取得了可喜成果。8年来,出版书籍30余册,编撰研究会内部资料28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座谈会16次。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蓄积了精神动力。二是相继成立了苗学会、侗学会,为苗侗文化爱好者研究、传承、传播苗侗文化提供广阔平台,不断提升苗侗同胞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二)以优秀的飞山文化,赋能民族特色产业
一是以优秀的飞山文化赋能飞山旅游产业。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靖州在打造飞山旅游景区时,坚持文化先行,用飞山文化研究成果指导景区建设。举办了“中国·飞山全国有奖征文”“中国·飞山摄影大赛”活动,收到全国参赛作者论文、散文、诗、词、歌赋、摄影作品6300余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飞山文化论坛”来自国家省市及本土专家学者10余人登坛阔论。坚持年年举办“飞山文化旅游节”让各族群众乐在其中。历经30年特别是近10年的努力,飞山已成为了文化主题鲜明、儒释道文化并蓄、苗侗汉多民族文化融合辉映的民族圣山和湘黔桂接边区域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家园。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生前,为飞山题词:千年飞山,精神家园。
二是以优秀的飞山文化赋能杨梅产业。杨梅为靖州三宝之一。袁隆平院士生前题词:“靖州杨梅,梅中之王”。靖州县委县政府,把杨梅产业作为民族进步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积极扶持奖励产业发展,新增杨梅林3万余亩,新建杨梅酒厂、酒庄5家,修建了苗侗特色浓郁的杨梅博物馆(开放式)一座,开办杨梅品种园1家,举办全国杨梅文化征文活动,收到全国各地论文、散文、词赋、对联2630篇,年年举办杨梅节,给杨梅产业赋予厚重的文化内涵。把杨梅产业办成了集生态、观光、学研、展演、加工、贸易为一体的民族特色产业,苗侗群众普遍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以优秀的飞山文化赋能茯苓产业。靖州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以文化铸魂提升产业升级,全县茯苓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茯苓产、销量均居全国首位。去年鲜茯苓交易量达到6万吨,出口1.5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60%、70%以上,实现贸易总额12亿多元。靖州建立健全茯苓产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苗侗群众发展茯苓产业。到目前,已培育茯苓科技创新型企业8家,发展茯苓专业合作社3个,直接带动10万余各族群众从事茯苓产业。
(三)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增强民族地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苗侗等少数民族人民在千年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独具特色和无穷魅力的民族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青壮年倾巢外出务工,深山的文化瑰宝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靖州县委县政府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目前已有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非遗”4项、市级“非遗”15项、县级“非遗”12项。加大项目传承人进学校、进村寨、入社区,开展“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增强苗侗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谢克全)
责编: 陈奕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