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致敬袁隆平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王次炤
袁隆平是我们都非常敬重的一位科学家,他非常喜欢音乐,所以我们用音乐的方式来纪念他、向袁隆平院士学习,是非常合适的一种方式。主题“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虽然从语言上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是“一粒种子”四个字是很富有诗意,很富有想象力的。
整个构想也丰富多彩,有配乐朗诵、有二重协奏曲、还有二胡,相当于协奏曲的概念,还有声乐,另外还有纯乐队,整台音乐会形式多样,可见主创团队和相关的领导花了很多心血,非常值得我们赞赏。
孟勇老师的第一首作品《妈妈,稻子熟了》写得非常好,他把袁隆平这封信领悟得很透很深,而且中间是有意识地跟音乐和朗诵词做了衔接、对称,考虑得非常细,所以指挥才可能会把这两者之间结合得很好。另外我比较喜欢这两部作品:《山的那边是海》和《稻花飘香》,不管是二胡和乐队的协奏,还是两支笛子来和乐队协奏,作品都写得非常好。《稻花飘香》作曲家刘一璋用了一些现代的手法,把鲜明的湖南地方特色体现得非常充分,且七首曲目都采用了湖南不同的素材来进行创作,本身又是一个创意。

充满深情的艺术主题

中国广播艺术团
一级作曲 莫凡
用袁隆平“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这个主题来做音乐会是很有特点、很有意义的。因为袁隆平院士在我们心目当中是不计名利得失,精神境界很崇高的人,是我们做人的楷模。怀化怀着深情厚意为在怀工作了30多年的一个科学家,做了这么一台音乐会,发扬他的这种精神,非常有意义。
第一个曲目诗朗诵《妈妈,稻子熟了》,是袁隆平给妈妈写的信,虽然我们跟伟大的科学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对母亲的感怀人人都是一样。整个音乐配得非常好,头尾比较强烈,中间顺着朗诵节奏,情感铺排得很好。
《山的那边是海》这个作品写得挺有二胡的特色,欢快的、技术性的和抒情的成分在这里面都有,音乐的演奏也非常好,特别适合民乐来表现。我也很感佩杜鸣心老师这么高龄,第一次来写民族管弦乐《五溪新韵》,他的作品写得很工整,表现了老一代很深厚的功底,让我不禁肃然起敬。我们都还年轻,还可以继续工作、继续创作,像杜鸣心先生这样保持热情。
《稻花飘香》一出来,又是另外一种色彩,用梆笛曲笛的结合,加上配器里面的弦乐的声部,很丰富,给人制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情境,而且有一种新鲜感,具有年轻人特有生命力的作品,我是为之一振。这台音乐会七个节目,都非常好。

用民族管弦乐表现怀化风情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
硕士生导师 刘长远
有很多作品需要长期在舞台上演奏,才能够把那个意思彻底演出来,磨炼成为经典。今天是首演,期待作品能在舞台上有更多的演奏机会,慢慢凸显它的艺术魅力。
另外我觉得怀化市也很高瞻远瞩,用一个民族管弦乐的形式,不像某些城市,它总喜欢西洋交响乐来表现地方的风情,其实民族管弦乐是最贴切的。《稻花飘香》让我很吃惊,民族性很强,同时又有更新的音乐语言,给人的感受非常好。总而言之就是祝贺怀化,祝贺作曲家们,为我们呈现了非常精彩的音乐。

用音乐讲述故事很有力量
也很有温度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
主任 高缨
整场音乐会以袁隆平院士“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为主题,这样的立意非常深远,用音乐的形式来讲故事,表达个人的魅力,很有力量,也很有温度。它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样的一种正能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象征着中国人的这样一种创造精神,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屹立世界之林。
我也非常敬佩我们的团队,有这样一个长远的眼光和视野,能够将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主题跟我们的文旅项目相结合,把当地的瑶族、侗族等各个少数民族特色融合起来,包括主创团队去采风,作品中能把各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展现出来,我觉得对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二个感受,是对这些作品的感受。这些作品很有湖南地方特色,能够体现出湖南人的一种精神面貌:很朴素,而且表达湖南人这样的一种性格:坚韧执着。还很有意思的一点,作曲家里边有很多混搭,可以看到作曲家是老中青不同的年龄段,展示出他们不同的技法风格。整场音乐会非常的丰富。

传统与现代相融
艺术与学术并重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吴春福
听这场音乐会,我跟其他的专家和听众的感受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因为我曾在湖南工作过十几年,有一段时间搞过非遗调研,而怀化就是我曾经调研的一个重点。这里面提到的苗族歌鼟、侗族大歌啊,还有包括侗戏、芦笙呐,我都了解过,所以我的思绪纷飞,早就回到我当年的岁月里面去了。
整个作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方面是它的艺术性,今天是正式首演,呈现的效果来说,它的艺术性是非常高的,这得益于我们的主创团队,演奏团队,包括邀请到中央民族乐团来演奏。作曲家也是老中青结合,所以就使我们音乐会呈现了丰富的色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另一方面,这台音乐会还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你看我们民族管弦乐,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是很有历史的,怎么处理好跟西洋音乐的关系、怎么借鉴吸收,讨论了很多年。在这场音乐会里面,既有像杜鸣心这样非常传统的带有交响思维的作品,同时又有年轻的作曲家用比较现代的技法写的作品,大部分作曲家都充分用自己的才能来表现自己所要表现的东西,包括它的形式、语言。所以说这台音乐会它是具有学术价值的,这一点真是很成功。
对我们湖南人来说,难得出这么台音乐会,我们要把它推广好,让文艺创作能够真真切切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形成这种双赢的局面,这样就更棒了。

民族音乐彰显文化自信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副秘书 长宋扬
第一感受,用民族管弦乐的形式,用民族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中国当代的榜样,当代的杰出人物,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集中彰显,无论是湖南还是怀化,甚至整个民乐界,这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一场策划。
第二感受,我看到节目单很多都和乡村有关,怀化我们也去过,乡村很多,少数民族很多,如何用音乐来赋能乡村振兴?我们想到一个词叫“反哺”。对于用音乐产业来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式,寻找植根于广大乡村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把它们用好,把它们发掘好,这场音乐会将是一个极大的贡献。
第三感受,我今天比较兴奋的一点是,无论是长期扎根于本土的作曲家,还是在海外学习的青年才俊,我都能发现他们对中国音乐的特性有一个很好的理解,这是中国音乐作品精神传承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二胡作品和竹笛作品用的音调和特性,这可能是我们中国作曲家,从文化身份认同来讲一个最核心的内容。再次对今晚的音乐会表示祝贺。

民族乐队展现更多可能性

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
教授 杨又青
“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它既是物质上的改变一个世界,而且不仅仅改变的是我们中国,实际上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全世界的人民受益。引申过来也是一种精神,这一粒种子可以是精神的种子,它可以改变世界。中国独有的精神也是可以影响世界的。用民族的管弦乐队形式来表达这样一个主题,既是反映了中国的民族精神,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杜鸣心老师也是我们从小崇拜的作曲家,如今杜老师又写了这样一首民族管弦乐作品《五溪新韵》,在乐曲中他发挥了乐队的不同的声部,不同的功能的层次,我也注意到了在这首作品演奏当中,乐队演奏者是很开心地在那演奏。乐队演奏者的反应,实际上也是他对一个作品的认可,也就是能够看到作曲家的功力。作曲家的音乐语言不仅能打动观众,更要征服乐队演奏者,通过演奏者的手再来征服观众的心,所以我对杜老师肃然起敬。
另外我想谈谈《稻花飘香》,我才注意到原来作曲家这么年轻。这个作品里有乐队色彩的使用,弦乐在底下低沉的声音非常的干净,包括一些唢呐、还有管乐器的运用、solo乐器的运用,包括配器的色彩和声的转换,我觉得很漂亮。虽然技术上非常好,但是仍然觉得非常民族化。它的音乐的配器技术,音乐的语言技术和民族化的语言结合得非常紧密。我觉得是展示了乐队的可能性,探索了音色更多的可能性,原来民族乐队可以发出这样的音色,最后观众的掌声也说明了这部作品的成功。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舒祎 滕典典 整理)

责编: 夏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