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杨玉梅,女,1974年出生,通道侗族自治县人,侗族。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2000年硕士毕业,现为《民族文学》副主编、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在全国各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散文多篇,出版了专著《民族文学的坚守与超越》《多元共生精彩纷呈——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探索》,《民族文学的坚守与超越》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论文章获2010、2015《民族文学》年度奖。曾荣获2012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编辑奖、2019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奖骨干文学编辑奖”。
(记者采访现场合影)
金秋十月,北京朝阳区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大厦14楼一间视野开阔、小巧玲珑、堆满书信报刊、充满书香气息的办公室里,端坐着一位中等身材、眉宇间透露着英气和智慧的女性。这位女性,就是怀化通道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民族文学》副主编杨玉梅。
从2000年硕士毕业来到《民族文学》杂志社工作,整整23个年头了。可以说,由《民族文学》当年最年轻的编辑成长为年近半百的中青年骨干编辑,成为刊物坚守办刊宗旨、不断发展壮大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人,完成了人生认知文学创作、认知编辑审稿、认知理论与实践的全过程,收获满满。
为读者提供精神文化食粮
“这些年来,在和少数民族作者、作家的一次次改稿切磋中,在奔赴民族地区参加文学活动的一次次交流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少数民族作家对文学的热情和对刊物的热爱,感受到了文学的温暖和光芒,更坚定了作为一名文学编辑的初心和使命。”杨玉梅回首往事,脱口而出。
引用杨玉梅的话说,文学编辑工作平凡而琐碎,但这份工作在帮助了作者的同时,又提升甚至成就了自我。在默默奉献中丰富中国文学,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文化食粮。因此,她觉得这是一份美好的工作,是令人享受和值得热爱的工作。
倾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学新人
“在《民族文学》汉文版做编辑工作期间,我积极组稿、约稿,广泛联系作家,努力发现新作者,发掘有潜质的文学新人。”杨玉梅告诉记者,许多优秀青年作家是她首先发现或联系在《民族文学》发表作品的,如西藏的次仁罗布、宁夏的马金莲、贵州的肖勤、西藏的尼玛潘多、重庆的苦金、广西的杨仕芳等。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中坚力量,其中多位作家还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面对来稿,我总是细心推敲,兢兢业业,提出合理修改意见。如马金莲的小说《赛麦的院子》、次仁罗布的小说《神授》,都是经过多次的打磨修改后发表,才获得了《民族文学》年度奖。马金莲荣获鲁迅文学奖,目前是全国知名作家。次仁罗布是西藏作协主席,肖勤是贵州省文联副主席。一大批年轻作者经由本人的努力,从《民族文学》起步,走向了全国。”杨玉梅介绍。
据了解,杨玉梅负责编辑的这些充满时代精神、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不仅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而且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的文学画廊。
推动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繁荣
“《民族文学》蒙、藏、维、哈、朝文版创刊以后,2012年,我的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民文版,主要负责五种少数民族文字版刊物汉译民作品的选稿工作。”杨玉梅告诉记者。
据悉,十年来,杨玉梅精心选稿,精益求精,从国内报刊精心选出铁凝、莫言、王蒙、玛拉沁夫、吉狄马加等500多位国内外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经翻译后在《民族文学》以少数民族文字版出版,使得该刊物成为国内外文学精品荟萃的家园,让五个文版的少数民族文字读者及时了解到当前中国文学的最新状况,共享当代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为推动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推动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和翻译事业的发展
“为读者提供精神文化食粮、倾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学新人、推动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繁荣的同时,有一段时间还负责五种少数民族文字版刊物出版的统筹协调管理,与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民族出版社等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借助社会力量完成刊物的翻译审读工作,确保刊物平稳健康发展。”杨玉梅说。
杨玉梅介绍,单位十多年来举办作家翻译家培训班,举办地遍及北京、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甘肃、四川、吉林、黑龙江等地。多数培训班,杨玉梅都全程参加。她认为,通过培训班能够提升少数民族作家和翻译家的文学素养,培养一大批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与翻译新人,对推动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与翻译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探索少数民族文学发展规律
“为进一步做好编辑工作,本人一直努力、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水平,撰写评论文章推介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探索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杨玉梅特别关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规律问题。
相关资料表明:杨玉梅近年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评论文章50多篇。出版评论集《民族文学的坚守与超越》《多元共生 精彩纷呈——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探索》。
此外,杨玉梅还作为“少数民族语文文学翻译双语读本系列”丛书5卷本的特约编辑,精选从《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发表过的60多篇优秀翻译作品,并与汉文原作一起出版,该丛书入选“2017年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
感受“民族文学”的蓬勃发展
“《民族文学》由一个汉文版发展成为汉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六个文版,是党的民族政策和制度优越性、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的生动证明。”杨玉梅认为。
作为《民族文学》副主编,她感慨地说,在这块园地上形成了一支不断发展壮大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老中青三代作家发表的大量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诠释了我们国家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变革的历史。可以说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史,《民族文学》的发展史,也就是我国的一部社会发展史。因此,我发自内心钦佩一代又一代少数民族作家,是他们的勤奋笔耕,为历史和时代留下了珍贵而生动的记忆。
期待家乡作家走到中国文学前沿
“家乡怀化,是湖南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方。是拥有美丽原生态文化、深厚红色文化和悠久民族文化的故乡,具有文学创作的独特优势,也应该成为少数民族作家和作者的发力地。”关于怀化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杨玉梅有着自己的看法。
杨玉梅特别期待怀化作家在新时代涌现出更多后起之秀,走到中国文学前沿。为此而努力的方向,一是需要作家心怀国之大者,充满家国情怀,坚守文学理想,立足于自己熟悉的热土,挖一口文学深井,以小切口反映国家和时代的发展巨变;二是要有精品意识,加强生活积累、思想积累和情感积累,不断提升文学素养,努力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
(文/图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甘乐)
责编: 陈奕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