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调查研究·记者日记⑫街头巷尾听“民声”

掌上怀化> 2023-11-14 18:59

11月6日  星期一  晴

古城洪江(区),深秋绘卷。

11月6日,秋阳透过树桠,洒落一地碎金。我踏着青石铺就的长巷,追寻着古城淡淡烟火,走向洪江区老巷深处。

(11月6日傍晚,新一期“流动接访室”活动在洪江区桐油湾社区31号居民家庭院拉开序幕。)

悠悠街巷,青砖交瓦,岁月悠然……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涵养下,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与这座古城一道,散发着绵长悠远的幸福感。而柴米油盐生活之下,当然免不了也有大大小小的烦恼,但这里的执政者选择用一种最“柔软”的方式解题——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在群众“家门口”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问题,并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为洪江区人民的“幸福感”注入最坚实的底气。

下午3点,洪江区人民来访接待中心。作为区政府服务信访群众的前沿阵地,此时并未见到来访群众。

“上午只接待了两位来访群众。”接访人员介绍,虽每天有区领导坐镇接访,但整天下来没有一位群众上门也是常有的事。

虽然来访群众少了,可洪江区信访局却更忙了。

从区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出来,我与洪江区管委办副主任、区信访局党组书记段周荣碰了个正着。此时,他刚刚出差回来,来不及做休整,又和同事们风尘仆仆往外赶。

只见段周荣手握一张A4纸,上面列着一条条群众的热点诉求,他正准备挨个走访,了解处理情况。另外,他还忙着筹备并参加当天新一期“流动信访室”工作,他一边匆忙赶路,一边频频打电话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活动时间及参加人员。

“我们大多时间不是在接访,就是在下访的路上。”随行的洪江区信访局局长王雪感慨,如今局里的工作人员就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

茅庵街32号排水沟进行了清淤处理完毕;电讯宾馆门口天然气井盖高出部分与路面完成衔接;公安局围墙内一颗枹桐树树叶生毛毛虫严重,正在处理中;莲花地56号邮政局宿舍有瓷砖松动,安全隐患已消除;桐油湾社区嵩云路35、36楼栋间码头墙上安装一个扶手,正在施工中……

段周荣认真回访清单上每个问题,并认真记录处理进度,“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得益于洪江区工委书记刘晓明前不久来社区下访,社区居民当面反映了情况,刘书记现场详细询问,提出解决方案,并迅速得到落实。”

这样的场景在洪江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截至10月底,区工委书记下访群众24批次,区管委主任下访18批次,其他区级领导下访92批次。他们下到最基层的村、社区,到矛盾纠纷多的地方。深入了解社情民意,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心贴心解决群众困难,将群众诉求解决在当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下午6点,山顶吞噬了最后的一线光芒,已近黄昏。

洪江区桐油湾社区31号居民家庭院却热闹非凡,新一期“流动接访室”活动即将拉开序幕。

两张桌子、几条凳子搭建起来的“流动接访室”,吸引了附近桐油湾社区众多群众的注意。大家围坐在桌子前,你一言、我一语地咨询政策,也有群众现场反映问题,洪江区信访局局长王雪、高坡街道工委书记黄婕和桐油湾社区支部书记蒋忠一面认真倾听、详细记录,并现场提出解决方案。

“有处说理,有理能讲,有人管事,就是我的最大感受。有了流动接访点,现在向信访干部反映问题,都能及时解决,我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越来越少了。希望这样的流动接访点成为不走的接访点。”一位居民说出了心里话。

“今年5月份推行的现场办公会和搭建流动接访室,是我区为了确保信访源头治理更加高效,开展的两项探索创新。”段周荣介绍,“现场办公会”,是指每月由区政法委书记带队,区信访局会同区维稳、平安建设相关人员到每个乡街开展一次办公会。“流动接访室”,一方面区级领导不定期到村、社区人口相对集中的街巷或者小广场走一走、坐一坐,主动听一听、找一找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另一方面结合村、社区“邻里夜话”“巷道议事”“屋场会议”等活动,由一名区信访局班子成员带队深入村、社区开展现场接访,主动上门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和微信访问题。

面对面听呼声,实打实解难题。如今,洪江区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到94%以上,全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8.3%,到区内上访量同比减少80%以上,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洪江区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社区)、难事不出乡(街)、大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

暮色四合,万家灯火渐亮,古城的夜晚格外宁静。

这份岁月静好背后,是洪江区广大党员干部用“辛苦指数”换来的群众“幸福指数”,更是在人间烟火中的用心、用情的坚定守护,让老百姓拥牢这份实实在在的幸福……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田)

责编: 夏潇

/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