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囿蛮地古靖州 心忧天下魏了翁

掌上怀化> 2023-08-26 07:12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学者称鹤山先生,邛州蒲江(今四川省蒲江县)人,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历任知眉州、潼川府路提点刑狱、知泸州、礼部尚书等职。嘉定三年(1210年)创建蒲江鹤山书院,传播义理之学。宝庆元年(1225念),因不满丞相史弥远擅自废立皇位之事,被贬靖州六年,于州城北纯福坡创办靖州鹤山书院,“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笈从学”。后来宋理宗为表彰魏了翁的讲学活动,特御书“鹤山书院”四个大字相赠。魏了翁晚年以端明殿大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抗击蒙古军入侵,曾指挥宋军克复襄阳。后兼江淮督府,知福州,终福建安抚使,不久病逝于苏州,享年六十岁,谥文靖公。

魏了翁是南宋中后期著名理学家,时与真德秀齐名,并称“真魏”。魏了翁的理学思想及其表彰、确立理学的活动,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名臣后裔  大家风范

南宋淳熙五年魏了翁降生于邛州蒲江一世宦家庭。日本内阁收藏的宋刊本洪咨夔《平齋文集》,有一篇洪咨夔起草,经宋理宗认可发布的《权礼部尚书兼侍读魏了翁辞免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恩命不允诏》。(此文《四库全书》本《平齋文集》失载,《四部叢刊》本《平齋文集》有载。)全文如下:“西狩绝笔,遷、固独以良史稱。迨唐魏蕃领《起居注》,人主索观之,以兼书善恶,不奉诏,厥职擧矣。爾系出于謩,論議挺挺,犹有證之风烈。绸書史馆,裁成一代之典,嚋 不谓宜。况为望郎名卿,为柱下史,皆嚐執簡纂次,今顧以大宗伯,参记录之职,而辞乎?往,钦哉!书法毋隐。所辭,宜不允。”

魏謩(792年-858年)在新、旧《唐书》中均有传记:“魏謩,字申之,钜鹿人。五代祖文贞公徵,贞观名相。謩,太和七年登进士第,宣宗时任宰相。”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迫长安,唐僖宗携大批王公大臣入蜀避祸,魏謩子孙逃奔成都,其中一支迁居蒲江。

洪咨夔起草的诏书说:“爾系出于謩,論議挺挺,犹有證之风烈。”即是说魏了翁論議挺挺,有祖辈魏徵的风采(宋避仁宗赵祯的名讳,改徵为證)。有史为鉴,魏了翁乃大唐名相魏徵、魏謩之后裔。

魏了翁自幼聪明绝伦,颇有见地,每发一论皆能切中时弊。据《宋史·儒林传》记载魏了翁:“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又《宋元学案·鹤山学案》言:“鹤山兄弟同时共学,鹤山早达,而闻亦最早”。十五岁时,魏了翁作一文《韩愈论》,文章抑扬顿挫,已有祖辈大家风范。

庆元五年,魏了翁进士及第。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使。在蜀为官十七年,累官至工部侍郎。魏了翁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权臣相继,内擅国柄,外变风俗,纲常沦斁,法度堕弛,贪浊在位,举事弊蠹,不可涤濯。”(《宋史》本传)但魏了翁“举世皆浊我独清”,一生为官清廉、正直、重民生。他每到一处都“以教化为先务,以化善俗为治”。史载其“利民之事,知无不为。”嘉泰二年,南宋权贵韩侂胄为巩固自己的权势,不顾南宋偏于一隅、财用凋耗、人才衰弱、边备废弛,而金国地广势强的现状,执意举南宋之全力北伐(史称开禧北伐)。当时朝中众大臣都畏于韩氏之权势,缄口默言。独有魏了翁以国家利益为重,逆势指陈北伐于国家之大害。嘉泰五年,魏了翁奉亲还归故里。其时,开禧北伐失败,韩侂胄以误国之罪名被诛杀。宋宁宗为整顿朝政欲诏还贤能,魏了翁对朝廷权奸当道、众大臣趋势附利的时风深感厌恶,于是力辞诏命。继而魏了翁因父丧解官,在故乡白鹤山下创建鹤山书院,开门授徒。“士争负笈从之”。其从业弟子有蜀中名士游侣、吴咏、牟子才等。嘉定十五年,魏了翁被诏还回朝廷,再次上呈奏议作陈时弊,他的奏议切中时弊,不改往昔之风范。

湖州事变  被贬靖州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驾崩,权相史弥远联合杨太后主导废立,废除原定皇位继承人即后来的济王赵竑,拥立宋理宗赵昀为帝。第二年,改元宝庆。理宗上台后,先将济王出封宛陵,再赐第湖州,迁往霅城居住。不久,发生湖州潘氏兄弟拥立济王的事件,史称“湖州之变”。湖州之变旋即被平定,史弥远为了消除政治隐患,毒杀济王。济王之死引发朝臣不满,朝士上疏为济王鸣冤,酿成理宗上台后第一次统治危机。史载:“魏了翁华父,真德秀希元,洪咨虁舜俞,潘枋庭坚,皆相继疏其冤。”朝廷内政治风云变幻,权臣史弥远欲纳魏了翁为其党羽,魏了翁“正色不挠,未偿私谒。”

关于济王之死,魏了翁直指理宗失德。魏了翁认为,自古天子之孝,以安国家、定社稷为先。济王是理宗兄长,理宗赐予其封爵,对其恩意优渥是能够全兄弟之伦也,符合孔子父母其顺的教义。理宗深明其中道理,但是并没有为济王选择有力的师傅,如汉代贾谊等,使得济王没有能人保护,而受污于盗匪,以致殒命。理宗对济王之死负有责任,难辞其咎。魏了翁对朝庭处理湖州之变的措施也表示不满。济王死后,理宗不仅对其抚恤不够,而且生怕济王之死会引发朝庭危机,刻意降低追悼的级别,封锁消息。魏了翁认为济王之死有司顾望,治葬弗虔,所以,他每次见到宋理宗都劝说其“厚伦纪、以弭人言”,希望理宗妥善处理济王后事以平息朝庭舆论。魏了翁认为朝庭低调处理“湖州之变”,又没有正确表态,使民间对朝庭的态度疑惑不明,这就很容易被“盗贼小人”利用作为颠覆政府的机会。为了不使人心动摇,魏了翁希望理宗遵从孝道,内出手书,追悔前行,对外则亲自表态宣布济王之冤,对济王后事从厚优恤,这才能“通天下之志,而销祸乱之本”,消除统治危机。魏了翁的奏疏刺痛理宗的心病,如果按照魏了翁的谏言为济王平反,势必要追究幕后凶手史弥远,理宗本人为史弥远拥立上台,如果史弥远倒台,理宗继统的合法性势必遭到颠覆。其时,又发生朝臣李知孝弹劾大臣胡梦昱,胡氏因而被远贬岭南。胡氏与魏了翁皆为朝中敢言之士,两人颇有交往。魏了翁为胡氏出关摆酒饯行。史弥远党羽遂指责魏了翁首倡异论,欲借故弹劾魏了翁。史弥远为笼络人心,争取理学的支持,对魏了翁外示优容。魏了翁正道直行,不愿同流合污。不久,谏议大夫朱常远弹劾魏了翁“欺世盗名,朋邪谤国”。魏了翁因而被诏降三官,远谪靖州。

《宋史》本传记载了魏了翁因为济王鸣冤被贬事情大体的经过:“属济王黜削以死……了翁每见上,请厚伦纪,以弭人言。应诏言事者十余人,朝士惟了翁与洪咨虁,胡梦昱,张忠恕所言能引义劘上,最为切至,而了翁亦以疾求去。右正言李知孝劾梦昱窜岭南,了翁出关饯别,遂指了翁首倡异论,将击之,弥远犹外示优容。俄权尚书工部侍郎,了翁力以疾辞,乃以集英殿修撰知常德府。越二日,谏议大夫朱端常遂劾了翁欺世盗名,朋邪谤国,诏降三官、靖州居住。”

身陷渠阳  安贫乐道

靖州夏商属荆州西南要服之地,春秋属楚国,秦置黔中郡,汉改武陵郡,唐属叙州郎溪县。古时候的中国同时又按方位划分为中原、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飞山为地标的靖州自古乃南蛮腹地,唐及五代,虽有徽诚州之名,但均为“蛮夷”之地不列于版图,故无方域可考。但是,从靖州境内大量出土文物证实,远在距今3-5万年以前,靖州飞山这一区域就有人类活动。从江东泡里彭家溪旧石器采集点出土的砍砸器,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万年。新厂金星斗篷坡遗址出土了3000余件新石器中晚期的生活、生产用具、兵器等文物,系目前长江流域属原始社会时期规模最大、研究价值最高的古遗址之一。在江东的团结村、飞山的红心村都曾发掘出战国时期的墓葬群,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等文物。靖州境内山高林莽、溪河纵横,气候温和、物华天宝,处处展现的是一种纯自然的原生态景观,处处蕴藏的是最为隐秘、最为顽强的朴实无华的人文元素。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朝廷始命杨通宝为诚州刺史,实为羁縻州。宋元丰五年析沅州之贯宝砦置渠阳县,六年,移诚州治所到渠阳县,绍兴八年改为永平县,宋崇宁二年(1103年)始建制靖州。在魏了翁谪居靖州之前,靖州所在的武陵五溪地区,渠水、沅水流域一直是流放逐臣之所,自屈原流放之后,唐代有刘景先、王昌龄、张镐等,宋代有邵宏渊、程子山等。史籍记载,仅宋代,在魏了翁之前就还有程子山贬谪靖州。程敦厚,字子山,四川眉山人,因得罪秦桧,罢官归蜀,复贬靖州。宋代沈作喆《寓简》记载程子山谪靖州的原因:程子山绍兴初为史官,以狂躁得罪归蜀,迁靖州。据宋李心传《建炎以系年要录》程敦厚谪居靖州先后两年。《清一统志》记载:靖州有座侍郎山,在州南五里,宋侍郎程敦厚以言事忤秦桧,谪居靖州,尝游此山,山因得名。正如南宋抗金名臣李纲所说:“湖湘间多古骚人逐客,才士之所居,故其景物凄凉,气俗感慨,有古之遗风。”

继程子山谪居靖州七十年后,魏了翁被贬靖州,当时靖州建制虽已一百二十二年,但户数仅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二,城中不到四十家住户,尚保留着十分原始古朴的风俗习惯。魏了翁有著文称:“靖为郡百二十七年,布髽跣足之风,未之有改。城中不满四十家,气象萧条,盖可想见。”(《渠阳集·答苏伯起》)。《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六引明《靖州志》云:“州在汉牂牁、武溪之间,乃荆楚西南百蛮铃喉之地,山川险阻,为辰、沅、宝、武之藩篱。”可见,靖州自古就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生态宜居之佳境,宛如世外桃源,有怡人的山水、舒适的气候、丰富的物产、安定的社会环境、淳厚的风土民情,更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魏了翁来到靖州,感觉比想象的好,他说:“靖为天下穷处,其蕞陋又在峡郡下,而士风不恶,民俗亦淳,时和岁丰,则物贱如土,颇便于羁旅之人,况山深日永,自应酬书问之外,尽有余力,可以读书。肩吾相处,久益有味。”(《鹤山集》卷三十四)。不久他就将寄留在长沙的家眷接到靖州。妻儿来靖之后,一家团聚,靖州物价便宜,官府又以礼相待,生活过得比较好,虽处陋邦,犹如乐国。在与友人的通信中他多次言及在靖州的安乐:“惟八九钱一升白米,八九十一斤猪羊肉,他物称是,此则吾蜀所无。”

魏了翁谪居靖州之时,年届半百,宦海沉浮二十五载,阅尽官场风云,被贬边地靖州,起初可谓心灰意冷,惨淡凄凉,是淳朴善良的靖州百姓向他敞开了温暖的怀抱,抚慰了他孤寂的心灵;是靖州钟灵毓秀的山水给予他灵感和激情。魏了翁真心亲近靖州百姓、喜爱靖州的物产、留恋靖州的山水。他被贬靖州的第二年,就在州城北纯福坡建起了继故乡蒲江鹤山书院之后的第二座鹤山书院,开门纳徒讲学,传播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书院对面是侍郎山,左面是五老峰,右面是飞山,四周山环水绕,环境优美。他还亲率众弟子在书院左侧开僻芙蓉洲作为游息之地,并在洲内遍植芙蓉,夏秋之季,芙蓉盛开,清风吹拂,香沁心脾。乃古靖州十景之一芙蓉别渚。诚如了翁在《靖州鹤山书院记》所描述的“背夏涉秋,水木芙蓉更隐迭见,老梅樨杉,灌木丛筱,又将寻岁寒之盟。游息其间,往撤其晷,而乐极生感,咏余兴叹。或慰之曰:悠哉游哉,聊以卒岁。”谪居靖州的魏了翁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某居靖二年,士风民俗久益相宜,城东筑室数椽,为聚友读书计。士人虽闻见稍陋,然无利禄之诱,故质实近本,无纷华之说,故寡欲易足。”他在诗作《赠画工王生》中如是写道:“七年谪五溪,二年守三泸。蛮烟瘴雨中,不改旧时吾。此来懒看镜,谓我衰且癯。王生忽肖象,气貌何丰腴。悔不赂王生,图作一病夫。庶几转而上,听我归林庐。及此未衰日,更读几年书。”他曾多次在与朋友的书信中说及“不虚此行”。他在诗中这样描绘自己闲适优雅的山居生活:“山中不知岁月改,春洲六度听绵蛮。”

鹤山先生 名垂青史

魏了翁二十二岁进士及第,进入仕途,在京师和故乡巴蜀之间辗转为官,起起落落二十五载,阅尽了官场风云。期间,嘉定三年(1210年),魏了翁为给父亲守孝,筑室家乡白鹤山下,建鹤山书院,收徒授业,广传义理之学,第一年参加秋试就取得了“考十而得八”的好成绩,其中还出了四川省的状元王万里。魏了翁在故乡为官讲学达十一年之久,四十五岁时第二次赴京为官四年。四十九岁时被贬来边地靖州,当时靖州处地偏僻,是建制仅一百二十多年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风天然淳朴,但是文治教化相当落后,更缺义理之传播。在这样一处偏僻、闭塞环境之下,魏了翁居住了七年之久。有学者称“魏了翁贬谪靖州七年,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是又不然。儒家君子之学,视出处进退均为常态,尤其是宋儒,对于与权相廷争的后果早有心理准备,如魏了翁自云:“君臣义重、家国忧深,圣贤去鲁去齐不若是恝者,非以一去为难也。”(《渠阳集·答叶子》。)

魏了翁谪居靖州期间,远离京师、远离朝廷,生活过得虽然比较清苦,但是靖州怡人的山水、舒适的气候、丰富的物产、安定的社会环境、淳厚的风土民情和热情的地方官员,为魏了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治学与创作条件,他徜徉天地间、怡情山水中,澄心静虑,精研学问,取得了丰硕的学术与创作成就。

自朱子卒后,魏了翁是首先对程朱理学的正统化起了重要推动的第一人。魏了翁谪居靖州七年,在靖州大地掀起了一场儒家理学普及的高潮,给靖州人民带来了一场文化的盛宴。魏了翁在靖州城北纯福坡创办鹤山书院,开门纳徒讲学,首次把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种子播撒在靖州人民心田。魏了翁通过在靖州的理学研究和讲学活动,确立了以他为代表的鹤山学派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他在宋代理学乃至整个宋明理学史上的地位,享有“南方共宗鹤山老”的盛誉。当时社会许多求真向善的士大夫们不远千里慕名前来靖州向他求教,湖湘江浙之士,纷纷负笈前来求学,一时靖州境内学子云集,鹤山学派享誉朝野。因为魏了翁的到来,靖州这样一个偏远的边陲之地一时之间就变成了一个万众瞩目的文化高地,引领着时代的文化潮流。诚如了翁所说“春风沂泗俨在此,居人莫作渠阳看。”

魏了翁被贬靖州期间,除了惋惜世事外,心境十分坦然。他与师友讲习切磋,日夜攻读,著书立说,除有《渠阳集》诗文二三百篇外,更著成《九经要义》,包括《周易要义》《尚书要义》《毛诗要义》《仪礼要义》《周礼要义》《春秋左传要义》《礼记要义》《论语要义》《孟子要义》,共计二百六十三卷。《宋元学案》引魏了翁之言曰:“某自迁渠阳,山深日永,《易》《诗》《三礼》,重下钝工,名物度数,音训偏旁,字字看过,益知义理无穷,而岁月易失。使非假以暇日,将虚此生。今未敢便有著述,且温旧读,以发新知。”《宋史·魏了翁传》称道说:“了翁至靖,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笈从学。乃著百卷,订定精密,先儒所未有。”评价甚是公允。这些著作,在贬谪靖州期间已有传抄,如《鹤山渠阳读书杂钞》《经外杂抄》《鹤山先生渠阳诗》等。

魏了翁作为宋代蜀学的集大成者,除了在理学、经学、教育等方面对学术文化发展有突出贡献外,他在文学、诗词、书法等方面均有不凡造诣,在治国理政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魏了翁的诗主要是学者之诗,讲经说道,探究义理,平正质朴,主张“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魏了翁于诗文著述颇丰,仅蒲江李忠仁老先生编辑出版的《魏了翁诗词集》就收录了魏了翁所作诗词1079首,但其诗作均为古体,则知他所自言的于《诗》“重下钝工”,乃是以《诗经》的宗旨移植为文章的创作。至于文章笔法,则“凡皆坦明敷畅,日星垂而江河也《渠阳集·浦城梦笔山房记》,”皆可成佳文。如果将他的铭文创作与唐元结的铭叙作比较,将他的记文主题与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略作比较,将他所写墓志铭的笔法变化与唐韩愈文作比较,不难看出其渊源经义,而高才妙意随处遍在,足为后世文章楷模。

魏了翁还精于书道,擅写古体,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魏了翁生父高孝璹、生母谯氏书法功底均深,家中书法类藏书很多,他从小读书时,就兼修书法。魏了翁精真、草、行、隶、篆各体,真书遒劲淳厚,行草洒脱自如,隶篆清健近古,有不少匾额题跋传世。如,《昭代亲友帖》,书界今称《文向帖》,行草,今存上海博物馆,《论三家书》亦为行草,今存故宫博物院。四川大足宝顶山大佛湾29号窟门洞右壁有临邛魏了翁题“宝顶山”三大字,为真书。

魏了翁创建鹤山书院,在教学实践中批评当时的不良风气,重视义理,着眼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并提出较为明确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理念,提倡“以和邦国,以谐万民”的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魏了翁曾撰《书鹤山书院始末》,详细阐明其筑室藏书办书院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记览文词以获取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传播“先王遗言”,随事省察,以求不失善良之本性和人的初心,即以义理思想教授学者。他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定为鹤山书院的院训。他一再强调,要端正学者的求学态度,向学生灌输理学的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读书固然重要,但必须是以“求仁”“明人伦”为目的。

魏了翁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提倡重民生、关心民众疾苦的官员,在他的思想体系里还有较为明确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思想。比如,“禁止设陷阱、捕兽机关以伤害牛马牲畜,否则将刑杖惩罚并赔偿损失”“厚封植,保护竹木植物”,主张“山泽之民以时入而取之”等,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取物以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思想。魏了翁还提出了“人心和平民气乐”的和谐思想观念,认为人心平和,民气尚乐,这是政通人和的表现。穿越八百年的历史时空,这些思想理念依旧震古烁今、愈久弥新。

靖州鹤山书院自魏了翁亲手创建于靖州城北纯福坡迄今已有788年,在历史朝代的更迭中,在兵火的余烬里,靖州鹤山书院屡次被毁屡次原址重建,明代就曾经三次重修,清代也曾多次重修。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改名为高等小学堂。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鹤山高等小学校,现为靖州鹤山小学。历尽八百年历史风雨的侵蚀,曾经院舍层叠,巍峨毓秀的靖州鹤山书院已经荒草湮没,但魏了翁“文明不灭,斯文不毁”的为学信念始终激荡在世人的心中,激励着后人。

(姜雪峰 )

责编: 陈奕璇

/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