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欣
“我给你寄的杨梅好吃吗?”电话那头靖州鹤山学研究会苏祖山会长问。
“好吃,好吃!”我答道。
“那今年靖州高考状元揭榜活动邀请你参加哦!”
“太好了!我一定赴约!”我特别高兴地说。
很幸运,因为2023年高考表彰暨逐梦文峰接力手授牌活动,我有了再次来到靖州的机会。去年在靖州文峰塔举办的民间高考表彰活动,因临时有事,我没能到现场感受那令人激动而人声鼎沸的场面,同时也错过了与同事一起拜谒鹤山书院、感受先贤流传八百年文脉的机会,一直心有戚戚,莫大遗憾。当时为了弥补这种遗憾,我又在《渠阳集》等书本中反复寻找,写成《芙蓉别渚忆了翁》文章,并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发表。
今年7月19日一大早,我带领湘南学院和湖南科技学院8名师生如约来到风景宜人的靖州。尹主席、赵主席、苏会长、唐主任等老朋友一见如故,格外亲切。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提出想去鹤山书院旧址考察的想法,好在苏会长爽快地答应了,马上联系了鹤山书院遗址所在的鹤山小学负责人。
晚饭后,我们立即前往鹤山书院遗址。一进大门,远远地就看见鹤山先生像以及“书”“德”“礼”对魏了翁精神延续表达的文化墙,心中顿时充满了敬意。上有“乐学、善思、实践、创新”等学风教风、校风校训的展示,正述说着学校近八百年的历史与文化。沿着中轴拾级而上,书院的古台阶依然锃亮,教学楼两侧树木苍翠,“介然用之便成圃”,宛若园林一般。75岁高龄的赵秀明主席特别给我们介绍,书院的左边空地是鹤山书院及芙蓉洲的旧址,右边是读易亭,就像魏了翁在《靖州鹤山书院记》中“寓馆之东曰纯福坡,五老峰位其左,飞山属其右,而侍郎山嶷立其前”的记载,鹤山书院、芙蓉洲、飞山、五老峰等“亭沼华木略具”,历历呈现于眼前。我脑海中开始想象,800年前魏了翁载着一箱箱儒学典籍,穿山越岭,来到靖州纯福坡修建书院。而这些典籍就在此焕发生机,“起傍梅花读《周易》”,不但带来了理学学术史上新的发展,“时时携友往来其间”,而且深刻影响了靖州的苗侗民风民俗,可以说,位于纯福坡的鹤山书院见证了南宋儒学思想文化的播迁。
尽管如今的鹤山小学规模并不是太大,但特色非常明显。纯福坡的核心区域被一大片教学楼所占据,已然不似魏了翁创办书院时“老梅樨杉,灌木丛筿”的原态。就在赵主席热情给我们介绍之时,我随手拿出手机给正在讲解的赵主席拍了一张照片,从图片看,左边是魏了翁于靖州的画像,而右边是尹主席、赵主席、苏会长、唐主任等人。正是他们,以魏了翁“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的学术精神和追求,不遗余力地挖掘、整理、研究魏了翁谪居靖州时留下的巨大思想宝库,不遗余力地宣传魏了翁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也正是一代又一代靖州乡贤和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一个个象征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的标志性事物不断涌现,靖州文峰塔这个寓国学传承教育及市民传统文化体验于一体的AAA级景区赫然矗立在城东;一个承载魏了翁思想精髓的鹤山书院也将异地重建;鹤山学研究正向纵深推进。
可以预见,基于魏了翁学术思想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一个重塑文靖公形象,重构鹤山学文理的时代已经开启。崇文敬贤、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已然在靖州形成,他们将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形成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文旅融合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责编: 陈亚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