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文韵 | 魏了翁是湖湘文化在南宋发展的关键性人物

掌上怀化> 2023-09-26 20:48

文|唐星火

自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至绍定四年(1231年),魏了翁因遭权臣史弥远之流诬陷,落职夺三秩,谪居靖州渠阳。魏了翁在靖州期间结庐授业、潜心治学、研讨教益,开启了他政治上失意、学术上得意的辉煌人生。由此,他也成为南宋中后期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精髓、开创湖湘文化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性人物。

一是魏了翁学术根柢儒学,学贯古今而自有心得。自幼受教于正统儒学。其父母均为文化修养深厚之人,关心家国兴衰,为他爱国为民品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他幼年的四位先师均为四川蒲江人,第二位老师杜希仲是崇尚“义理之学”的饱学之士,“授馆十余年,犹一日也”,杜先生“遗令:毋奉佛、老”对其一生产生巨大影响。他游学蜀中,又受周敦颐濂学、二程洛学、张载关学交替影响,很早就打下了坚实的道学根基。“取六经,《语》、《孟》,字字读过,胸次愈觉开豁。”虽然当时党禁尚严,但他毫不避忌,传其学,用其学。稍长,蜀中之学未能满足其追求和向往,入仕后借助在京的便利条件,广泛接触求教于朱子门人弟子,受闽学的影响和熏染,进一步打开了其通向“义理之学”的大门。被贬谪靖州居住以后,他有了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研讨和梳理古今儒家经典注疏。他精注九经,钻研自得,形成一家之言。靖州谪居的六年,魏了翁学术思想得到极大升华,是奠定其成为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最重要的历史时期。

二是魏了翁疏浚理学源头,为理学正统化和湖湘文化弘扬作出巨大贡献。魏了翁先后于嘉定七年和嘉定九年接连两次向朝廷奏请,最早上疏陈情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赐爵定谥。奏疏中,魏了翁重新勾勒建构了儒学发展脉络,梳理了理学源头,指出:“盖自周衰,孔孟没,更秦汉魏晋隋唐,学者无所宗主,支离泮涣,莫适与归。”“而敦颐独奋乎百世之下,乃探造化之至赜,建图著书,阐发幽秘,即斯人日用常行之际,示学者穷理尽性之归。”“于是河南程颢程颐亲得其传,而圣学益以大振。虽三人于时 皆不及大用,而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使孔孟绝学独盛于本朝,而超乎百代。”现在学术界公认周敦颐是理学源头,湖湘文化发展的又一时代性开创性人物,那么魏了翁是推崇元公第一人。如果没有魏了翁,就没有南宋统治者对周敦颐的极度认可,就没有理学在南宋后期的正统化,也就没有后来的历朝历代对元公的推崇,更不会有基于文化正统的湖湘文化发展新局面。

三是靖州渠阳成为当时理学阐发地和文化交流重镇。魏了翁在靖州创办靖州鹤山书院,掀起了湖湘学派继周濂溪湘南讲学、胡安国父子湘潭讲学、朱张岳麓书院会讲之后的第四次讲学高潮。靖州渠阳也由此进入文化命运的转折点。

首先,靖州鹤山书院成为重要的教育场所。鹤山书院以教化当地百姓,开启民智为己任,前来求学之士子不计其数,使靖州学子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正规教育,并有不少学子考取功名。魏了翁在《次韵靖州贡士鹿鸣宴二首》云:“何处何时不产贤,黔中故地夜郎天。虽云地脉元无閒,欲破天荒未有先。万蚁场中春锁棘,九宾庭下晓鸣鞭。便将正学昭群聩,留取魁名万口传。”激励靖州学子传承正统儒学,为改变靖州文化落后现象而奋发有为。

其次,渠阳成为聚贤纳士宝地。鹤山书院不仅吸纳当地学子就近求学,大量外地学子如过江之鲫,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大儒陆九渊之子陆持之的门人叶元老,本地绥宁的戴立本,全州的滕处厚、蒋公顺,以及四川的学者高斯得、程掌、魏令宪、虞兟等人,这批士子后来均成为在文化方面颇有建树之贤士。

再次,渠阳成为学术发布场和文化信息集散地。魏了翁虽然被贬于崇山峻岭之中,但他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从未断绝,与京城临安及各地官员、旧僚的联系依然紧密,他还经常与文化贤达书信往来。仅《渠阳集》收录魏了翁《书》四卷,计89件,均为信函。应各地之请,题写《记》四卷,42篇;《序》《铭》《跋》各一卷,共计88篇;撰写《墓志铭》七卷,33篇。靖州渠阳成为魏了翁收集文化信息、了解各地局势、解疑答惑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他阐发表达自己学术思想和文化精神的发布场。

四是魏了翁学术思想和文化精神是湖湘大地的宝贵文化遗产。魏了翁在靖州谪居期间,完成《九经要义》263卷、《鹤山先生大全文集》109卷的大部分著述。他还精于书道,擅写行楷,有书法作品流传于世。靖州渠阳成就了其作为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的绝大部分著述。这些著述既是南宋中晚期理学和湖湘文化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表述,也是当今我们研究湖南思想史、教育史、古代史、文化发展史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魏了翁文学造诣也十分深厚,仅遗存的诗词就有1074篇之多。有很多感悟心得来源于湖湘山水的启迪,来源于湖湘人文情愫的滋养。他歌咏山水风物的诗词章句,开创了辞采华美与理学启迪完美结合、风格独特的“渠阳诗”流派。这些理学著述和文学作品,是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成为湖湘人民共同文化财富。魏了翁的治学,从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而是“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反对“只须祖述朱文公诸书”的做法,一切从事物本源出发,认真探究事物规律,得出自己学术心得的治学原则。这种治学原则与“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湖湘大地上文化融合与创造的重要方法。靖州百姓在歌咏中充分体现出这种文化的创新创造性,他们将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与嫁接,创造出内涵丰富、具有中原文化内容与苗侗叙事情节相揉杂的文化艺术形式。

忍辱负重、自靖自献、忠诚担当、独立创新是魏了翁的独特文化精神,这一文化精神体现于魏了翁的一生。靖州鹤山书院创建于宝庆二年,由于种种原因,书院屡屡被毁,却又能屡屡重建。据统计,近八百年间,靖州鹤山书院大规模重建、修葺竟多达十几次,书院跨越八百年时空,使文脉一直延续至今。靖州人就用这种简单而持久的坚守,表现出对魏了翁的尊敬与崇拜,表现出在文化传承上的强大韧性。

责编: 陈亚红

/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