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毕荣
《水调歌头·次韵黄叙州》作于诗人前往靖州途中。当时魏了翁因受朝廷党羽弹劾而被贬到靖州居住,一腔愤懑无处宣泄,又逢连绵烟雨,由此创作了这首词。
烟雨敛江色,江水大于杯。篷窗一枕霄梦,忽忽到无怀。苦被江头新涨,推起天涯倦客,万里片帆开。收用到我辈,天下岂无才。
路漫漫,行又止,信还猜。渊鱼得失有分,须载月明回。寄语鹤山亲友,若访吾庐花柳,为我扫烟埃。去去党无辱,振袂早归来。
开头两句交代途中景色:“烟雨敛江色,江水大于杯。”清晨的江面因昨夜降雨而变得朦胧不清,水面云雾隐隐,江水空濛。“篷窗一枕霄梦,忽忽到无怀”这两句不自觉给人一种恍惚之意。“一枕霄梦”中的“霄”,《说文》中作“霄,雨霓为霄”。由此结合首句的“烟雨敛江色”可推测出诗人在昨夜的睡梦中是一直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水。雨声催人入眠,但船在江面行驶,摇摇晃晃,因而也睡得昏昏沉沉,醒来一看发现转眼间竟到了无怀。故用“忽忽”二字来表达自己刚醒来的恍惚,以及时间之快。“忽忽”二字造语清新,读来平淡,细品则韵味悠长。
“苦被江头新涨,推起天涯倦客,万里片帆开。”下了一夜雨,江边水涨高许多,诗人却更加烦忧,因为船只在浪潮的起起伏伏下推动着他这个疲倦的天涯游客。江面有数万里之宽,望不到边际,却只有诗人所乘坐的这一叶孤舟在这茫茫江水中行驶。诗人心情便显得尤为孤寂辽远。同时,在这三句中诗人化用两处典故。一为“天涯倦客”,此典故是出自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中“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人心眼”。苏子的“天涯倦客”更多的是表达他徐州任知州时的路途疲惫之感。而魏了翁的“倦客”却忧愁颇深,不单单是路途疲乏,亦有着愤懑不平的心累。由于诗人当时被奸臣弹劾贬黜靖州,心情忧郁,故而此“天涯倦客”非彼天涯倦客,只更胜之。同时再看此句中的“推”字 ,用得精巧至极。“推”有向前用力使物推移之意。“推”字表面来看是因为“江头新涨”的原因导致诗人的船被推着走,实际结合当时诗人处境,不正是被奸臣即一种无法阻挡的外力推动着不得不向前的么?诗人一语双关,可谓精妙。
“收用到我辈,天下岂无才。”这句是说天下人才辈出,如若招收纳用,又怎么会担心没有人才使用呢。诗人在这里心情稍稍舒缓,觉得纵使现在自己被贬,亦有其他的人才能为朝廷效力。同时也道出自己豁达舒朗的心境。“路漫漫,行又止,信还猜。”且路途漫长遥远,走走停停,笃信的同时亦有猜疑。纵使所走之路上或有迷茫,但反对佛老“无欲”之说的诗人道出一句真理:“渊鱼得失有分,须载月明回。”意思是说如果只空存想望的话,枯荣与否,得失是有分别的,还是需要干出实绩。诗人这里再次化用典故“羡鱼”,语出《董仲舒列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故而诗人说“羡鱼得失有分”,即只空怀壮志与实际动手操作是有区分,有分别的。所以就有了后一句“须载月明回”。那么月明到底指代什么呢?我认为不必过度剖析,单有一个“月”的意象,就将诗境变得高旷起来了。月是皎洁无瑕的,它散发着盈盈光辉,在这里预示着光明与希望。诗人把付诸实际行动所得的收获以“月明”这样美好的意境代替,可谓造语清丽流畅又附理趣,读之余味无穷。
“寄语鹤山亲友,若访吾庐花柳,为我扫烟埃。”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向自己在鹤山书院的亲戚朋友传去话语:“ 若你们拜访我屋舍的红花绿柳,请代我打扫一下它们的尘埃。”诗人这样说看似是打扫屋舍灰尘,实际以烟埃借代自己所遭受的晦气。这种手法的使用便让读者轻易联想到诗人真正之意。为诗人打扫尘埃的目的是“去去党无辱”,把他身上被朝廷奸佞小人所沾染的污秽之气清除。纵然诗人一生为人持正不阿,为朝廷尽心尽力办事,却终逃不过小人诽谤弹劾。但诗人独清独醒,终有一天会潇洒地挥动衣袖回到那个让自己舒心的地方。
全词风格清丽,且善用典故,造语精妙,读来通俗易懂的同时又能让人回味无穷。细品之余,发现全词有三处情绪起伏。首先,诗人乘舟而下,一路烟雨,劳累且孤寂。此时诗人是愁苦郁闷的;转而由“万里片帆开”想到天下岂无才?长路漫漫,纵然现在被贬,对前路也变得将信将疑,但是诗人知道得失有分的道理,所以他仍然立志载得月明回。这里不难看出诗人有过迷惘但他内心开阔,安慰了自己。此时心中积压的情绪也稍缓,但并未完全倾吐出来。于是就有了最后一幕:寄语亲友,去党辱,早归来。诗人因不愿同流合污而遭受不公,但所幸还有一处鹤山净土可使自己心安。至此,诗人心绪才尽情吐露出来。读完心情也跟着舒畅之余,亦有着诗人因遭诬陷而仕途失意的淡淡忧伤之感。
大抵是因为诗人词风清远高旷的缘由吧!
责编: 陈亚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