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屯堡镇地处通道侗族自治县南部,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点轴之地”,素有“三省雄关”之称。近年来,该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党建为引领,以林长制为抓手,创新森林“防管护”模式,筑牢森林资源生态屏障,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较大森林火情。
党建引领“宣防”,宣传警示“本土化”
该镇坚持党建引领,将防火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在“鼓楼讲款”宣传。发挥侗族“款约”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将森防的要求措施编入“款词”,通过“鼓楼讲款”向侗寨群众开展森防宣传教育活动80余场,参与人数1万多名。
(进村入户进行森林防火宣传)
开“卜腊”会议动员。抓住春节、清明节返乡高潮“黄金期”,召集“卜腊”(侗语中家族的意思)会议,由辈分高威望重的老人宣讲防火禁火要求以及文明祭祀新规;同时,村级补足一定经费,由老人协会或寨老牵头,党员群众自发参与“敲锣行动”,每天早晚轮流敲锣喊寨、发放禁火令等。
借“村晚”舞台宣教。借助永不落幕的村晚——“戊梁飞歌·‘乡’当怀味”民俗文化周周乐活动舞台,编排《森林防火人人参与》等经典节目,以侗戏、琵琶歌、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森林防火,共同守卫绿色家园。以“村规民约”惩罚。对违规野外用火行为,在依法惩处的基础上,各村(居)结合民风习俗及村规民约,制定了“三个五”(50斤猪肉、50斤米酒、50斤大米)的处罚方式,警示群众约束自身行为;同时,将当事人撰写的检讨书、通报批评在全镇张贴,让违规用火的人脸红丢面。今年以来,共查办案件1起,收缴罚金2000元。
(借周周乐活动舞台宣传森林防火工作)
组织构建“人防”,责任落实“网格化”
该镇持续深化“345”制度,实现“林长制”促“林长治”。坚持“三网共治”。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纵向延伸责任链条,由联村镇领导、村支“两委”、护林员及党员分别担任全镇80个小网格长,推动防火微网格与综治微网格、安全生产微网格等三张网同频共振、功能互补、信息互通。
压实“四级责任”。由党政正职带头抓,构建镇级林长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支“两委”包大山头、护林员包小山头的“四级责任”体系,围绕非法盗伐、违规野外用火等行为开展巡林护林,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整合“五支队伍”。发挥党员“领头雁”作用,集合乡贤、退役军人、妇女消防队和风电基地管理员“五支队伍”力量,共同开展防火宣传、绿化美化、消防演练、巡林管护,推动治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进一步巩固森防后盾力量。
(护林员包片、村干部包山头)
科技支撑“技防”,风险预警“立体化”
在传统护林巡林基础上,牙屯堡镇积极探索“护林员+无人机+铁塔哨兵+风电视频+卫星监测”巡林方式,构建“地空”一体巡防体系,目前全镇已组建无人机巡林护林队伍1支,安装铁塔视频2个,安装铁塔哨兵视频7个,共享风电监测视频21个,发现变化图斑53处,对疑似火情迅速预警,为森林火情“早发现、早处置”提供了科技支撑。
善用林长系统巡护。利用林长制巡护系统,对各级林长巡林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动态调度掌握上岗时间和巡林情况,并通过视频系统及时掌控林区内早期火情动态和林地变化,实现了巡林系统与森林资源管护深度融合,打通林长制工作“最后一公里”。
巧用现代科技监测。与中核汇能和广东粤新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协作,通过风电视频系统实时监测,共享预警信息,并利用无人机、铁塔等科技化设备,迅速确定火点定位,发送火情预警,实现了对林区高密度、网格化、全天候、全覆盖的监测。
借用遥感卫星预警。卫星遥感监测系统通过红外线快速获取火情信息,卫星系统第一时间与镇级指挥中心进行数据共享、信息传递,提高了灭火行动的效率和安全性。
区域联调“联防”,共巡共建“常态化”
牙屯堡镇与周边乡镇打破地域限制,突破行政壁垒,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积极推动湘桂两省边界林业高质量发展。
在巡护上“跨省联巡”。通坪村与广西三江县水团村成立跨省联合党委,开启“跨区域护林联防联控”新实践,组织湘桂边界干群义务上山下田巡逻巡查,开展禁止野外用火、焚烧秸秆等行动,实现两省边界连续多年山林火灾零发生。
在共治上“纠纷联调”。聚焦省际边界防火责任不清、管理无序、界限不明的问题,联合党委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组建义务联巡队、矛盾联调队,与当地林业执法部门一起开展工作,做到日常巡查与专项巡查同抓,累计联合调解跨省山林矛盾纠纷等案件8起,群众满意率达100%。
在共建上“产业联兴”。两地共商产业联兴、护林联防,并通过微信群、QQ群畅通信息交流,实现市场共享、信息互通、技术互助,在茶叶、中药材、林下经济种植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每年牙屯堡与广西互销鲜茶叶、油茶、钩藤等农特产5万多斤,留住了青山绿叶、蓝天净土。(杨梦纯)
责编: 陈亚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