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和远方”相拥——“全国多民族作家怀化行”文学采风创作活动侧记

掌上怀化> 2023-10-06 21:38

你看风景如诗,我看写诗的你亦如诗。

“双节”前夕,“全国多民族作家”文学采风创作活动走进怀化。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作家们在这里赏民族风情、品稻香悠悠、看沅水流淌、逛古城风光,瞻粟裕遗风……绿色、红色、古色,他们与三色怀化热情相拥,零距离地寻找这片土地的“文学之根”。

“此行收获很大。”采风活动结束后,作家们感慨万千。

“我们要唤醒对大地的感情”

大山怀抱之中的怀化,山也绵长,水也绵长,它如同生命一般律动着。

正是这样一方有生命的土地,孕育了袁隆平“禾下乘凉”之梦。活动的首站,作家们来到了洪江市安江农校纪念园。苍翠挺拔的冬青树、稻香飘扬的试验田、岁月留痕的老建筑……永久镌刻下了袁隆平院士在此工作生活的37年时光。

“我们要唤醒对大地的感情,正如袁隆平院士一样。”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滕贞甫在向袁隆平院士致敬鲜花后不禁感叹,“他深深扎在泥土之中,真正地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作为一名作家,我们更应该把袁隆平院士的事迹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袁隆平的故事。”

大地是生命的根,更是文学的根。它带来了“世无饥馑、岁晏余粮”的力量,更给予孩子们用诗歌奔向远方的力量。在怀化,将课堂搬进山间野地、河边花田的“田野诗班”让作家们忍不住赞叹。

“任何一个儿童都是诗人,儿童的想象是没有限制的,儿童永远为世界赋予色彩。”在与会同县“田野诗班”的小诗人们座谈时,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说道。

记者观察到,座谈会后,《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抱着一个笔记本,走向了正坐在一起交流玩耍的孩子们。她让这些小诗人们一个一个地在本子上签名,并郑重地告诉孩子们要为他们开设儿童文学板块,她说,“你们的名字才是最值得签的,你们的未来也是最值得期待的。”

采访中,刘颋告诉记者,“田野诗班”特别值得肯定的一点,便是让孩子们发现了原来自己拥有阐释世界和表达世界的这种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明白了他们天然地拥有表达世界的权利。

“这是浸润历史情怀的文学行走”

(在会同县粟裕同志纪念馆,作家们深刻领悟共和国大将粟裕的英雄遗风。 杨军 摄)

在会同县粟裕同志纪念馆,20多名作家认认真真地看着展馆中陈列的图片等资料,他们始终沉默着,安静地跟随着一代名将粟裕的人生足迹,深刻领悟共和国大将粟裕的英雄遗风。

吉狄马加在落地怀化之前,便对这趟行程非常期待。他对粟裕的战绩信手拈来,更对粟裕的精神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他表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所做出的努力,对中华民族后世子孙永远都是有感召力的。

“我想,在这个地方会找到我们民族的精神,什么叫精神源头,什么是信仰。”采访末了,吉狄马加沉思片刻,忍不住补充道。

(在怀化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采风团一行认真领悟“芷江受降”的红色精神。 张勇 摄)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抬头望去,一群和平鸽从这座用正义筑起的“凯旋门”上方飞过。怀化芷江,这座炮火与鲜花共存的小城,保留着抗战胜利“芷江受降”的历史时刻。

“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的行走,还是一次浸润着历史情怀的行走。”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于晓威在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尤其是这次来到芷江,这曾是我少年时期就十分敬重的一座小城。在中华民族抗战重要的历史阶段里,它所建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直到今天还在我的心中荡漾。”

红色是怀化最重要的一抹色彩。作家们纷纷表示,将把怀化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历史精神,更深层次融入到文学气韵当中,转化成为“人间正道”的历史气息和时代责任呈现在未来的文学作品之中。

“这里有风雨摧不垮的民族生命力”

风尘仆仆,一路前进。

(在靖州,采风团成员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载歌载舞。 胡斐摄)

苗族歌鼟、侗族芦笙,雕花蜜饯、茯苓生长……在靖州,作家们一行欣赏着苗寨的风光,沉浸式体验了实景演出《丝路女儿国》。每到一处,他们都认真体会着,深度挖掘着自己所需要的文学创作素材。

“一个地域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民族文学的创作,它有一个很宝贵的资源就是当地的文化。我诚挚希望本地的作家、文学爱好者们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宝贵,更要善于利用好这种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创作。”《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告诉记者。

中国作协社联部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冯秋子是个敏锐、细腻的创作者。每到一处,她便将周围的落叶细心地拾起、清洗,夹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在此次探寻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旅程之中,她对怀化保留下完整的少数民族原生态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感到惊讶与庆幸。

她说,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拥有着非常顽强的、蓬勃的生命姿态,这是风雨都摧不垮的东西。在行进过程中,她不断地为怀化群众在自己的土地上保有这么珍贵的、丰富的、独特的、差异性的文化形态、生存方式、生命形态而感动。

“我觉得每次到少数民族地区走一走,对我的感受都非常深刻。因为我正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出来的,我知道在这么多年里,少数民族聚集区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山乡巨变’。”旅程结束后,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黄国辉不禁感慨道,“到人民当中去,做人民的学生。作为作家,我们还要将眼光俯身到我们的大地上,向群众汲取营养。”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明珠 通讯员 毛羽 钟屿右)

责编: 兰驰运

/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