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文韵 | 鹤山诗词特点浅析

掌上怀化> 2023-09-13 10:30

文|黄俊文

魏了翁,号鹤山,南宋名臣,理学家,教育家,也是著作等身的文学家。正如纪晓岚所言:“南宋之衰……诗派变为江湖。了翁容与其间,独以穷经学古,自为一家。”在鹤山诗词里,闪烁着理学思想的光芒。

先生重道轻文,提倡柔和淳厚、典雅平顺的文学观,诗词成了他表述理学观点、传播理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建立天地心,透彻义理界。”在他的诗词里,大多都可以找寻到理学的印记。“理义本心如皦日,词章末技谩流萤。”他认为“理义”就是众人应有的道德准则,即“本心”;而写作技巧,即“词章末技”。“但当护根本,岁晚搴幽香。”他觉得,诗词只有突出了“理义本心”,才能称得上好作品。他巧妙地处理好了“本心”与“末技”的关系,诗词意境优美,“理义”趣味横生,自然而深刻。“夏秋雨集浍沟盈,雨过江空洲渚生。事到无根元易涸,要将心地作池城。”诗歌描绘了蟆颐新堰夏秋涨水的景象,他把重点放在了透过表象,作更深层次的对事情本质的思考,告诫世人:事情若没有本源和依据,最基本的东西就容易丧失,我们必须坚守善良之德,并以此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才能筑起心中牢不可破的城池。

他凭借犀利的洞察力,透过现象总结出深奥的人生哲理。“云冉冉,更吞吐。泉活活,无期暮。与自家意思,一般容与。”词作极力渲染云雾升腾,溪水奔流之盛况,他置身山水之中,赏景之余,油然而生悠闲自在之感叹,这是人与自然融合的结果,也是先生豁达胸襟的真实写照,更是理学家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他善于描摹环境,又能够加以剖析,给人以思考和启迪。他的极少数诗词,因为以弘扬理学为己任,而忽视了诗词原本应该具有的美感。

家国情怀是鹤山诗词的情感主线。

先生为国事操劳,为现实担忧,怀爱民之心,思兴国之道,寓个人奋斗于家国大爱中。“欲上青山愁险绝,谁能为我斩楼兰。”开禧三年,南宋伐金失败,国家局势举步维艰,他多么希望英雄志士登高一呼,率众击退敌军。“古之善守国,人心以为藩。”他登临剑门天险,想到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不由得告诫当权者“得民心者得天下”。他关注时局,同时善于思考,积极建言。“惟余忧时心,忽忽未肯放。”国事沉积于心,不能割舍,其余的都可以抛在脑后。“苟无饥渴吾何戚,见说齐东未解围。”生活上的困难不足为虑,边关危急却让他夜不能寐。他用如椽之笔记录了自己与国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风风雨雨。在他的诗词里,饱含着他对国家兴亡的无限忧虑,倾注着他对百姓疾苦的殷切关心,绽放着舍身忘死的英雄之花,流淌着炙热滚烫的家国情怀。

先生重视民生,关注国事。他奉行“利民之事,知无不为”。他以诗明志:“忧民白发三千丈,报国丹心十二时。”对处于水深火热的黎民百姓充满同情:“勺柄长多少,洗尽蜀民愁。”百姓的吃饭问题,是萦绕在他心头的第一“愁”。“万人遮道,拨不断、争挽房湖逐客……恩波浩荡,孤忠未报涓滴……”词中“万人遮道”的送别盛况,足见他勤于政事,深得民心。可他想到的是朝廷和百姓的“恩波浩荡”,自己“孤忠未报涓滴”。

“胐魄双交气候新,古今为乐属兹辰。兰堂座上皆豪逸,韦曲水边多丽人。顾我未能真免俗,邀宾聊复共行春。却因游豫思民事,检校城东白虎津。”诗从“豪逸”欢宴、“丽人”歌舞写起,而“我”无心于此,不能融于其中,直言“却因游豫思民事”。“好语时闻,忧端未歇,倚风搔首。”尽管常有“喜事”“好语”,诗人对国家、对百姓的担忧却“未歇”,以致“搔首”而不解。

“投沙屈贾占所归,九州博大归何之。虽云忠愤语伤激,律以洙泗犹津迷。前村虎啸晚风起,跕鸢酸嘶雁将子。君恩未报臣忧深,暇把壶头较乡里。”先生自比屈原和贾谊,他们因“君恩未报”而“忧深”,无暇“把壶头”畅饮。先生“叹多少、英雄尘土”,心头却“花烂熳,草蕃蔗”。悲而不绝,痛而有为。他“独立西风里”看到“织就天孙云锦段”,却“等闲富贵浮云似”。先生一生洁身自好,廉洁自律:“吾平生处己,澹然无营。”他“一日如三岁”,“夜耿耿,不皇寐。”“念我独兮谁与共”。《八月甘州·偶书》是先生垂暮之作。“蜀山渺渀”“稻梁稀”是他的“新愁”,为保国家安宁,自己有家难归,国事如“一局枯棋”,前途渺茫,“天意难知”。在对时局维艰难以扭转的仰天长叹中,依稀可见先生“人谋如旧”的坚守和痴情。

先生反对隐逸,倡导爱国。他认为,为官之道在于积极作为,要为国为民多做实事。“不须更草北山文,归去开关扫白云。兴未尽时仍重访,我非辟世可同群。”他笔下的隐者,并不是看破红尘心灰意冷的避世之隐,而是寻求清静之地休养生息,以待“重访”东山再起,所以他说“我非避世可同群”。他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苟同:“若将此地为真有,乱我彝伦六百年。”他直言不讳地批判这种隐者行为,若人人安于“此地”,追求个人清静,则会“乱我彝伦”。先生想效仿刘越石“为携取胡笳乘月吹”。现实让他感慨“奋不能飞”,先生盼望建功立业却又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无奈溢于言表。“我愿时清无事,早归相伴华颠。”他真心希望时事清平,国泰民丰。先生宦海沉浮数十年,终老之时,临危受命,亲赴前线,不忘给朝廷建言献策。他的爱国热情足以让那些苟延残喘、消极遁世的“隐逸者”汗颜。

鹤山“君子和而不流”的寿词和挽诗独树一帜。

我国自古就有吟诗祭奠和作词祝寿的习俗。鹤山流传于世的寿词101首,其中自寿词15首,挽诗135首。前人评价说:“宋代寿词,无有过之者。”鹤山留下这么多寿词和挽诗,与他豁达、耿直的性格有关,也与他不囿于门户之见,广交天下志士有关。在他的寿词和挽诗里,没有哭天喊地的悲情做作,没有对达官显贵的阿谀奉承。有些诗词,因祭奠或祝寿需要,哀伤或溢美之词在所难免,但重要的是彰显出孝悌仁爱的亲情友情,显示了理学家“君子和而不流”的风范,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真实地反映了先生重视民生、博爱亲善、博采众长的思想理念。

近两年高考语文都考了与鹤山诗词有关的内容,这必将引发业界对鹤山诗词的研究热潮。

责编: 陈亚红

/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