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世泉
华峰位于会同县堡子镇茶冲村,海拔800米左右。该山从堡子溪谷平原拔地而起,形如醒世金钟,与会同著名的金龙山隔溪相望。登上华峰山顶往南俯瞰,堡子镇上坊、黄旗、胜溪、茶冲等村尽收眼底。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峰秀而不高,却因魏了翁经常到此住居讲学而成为会同及周边名山。
南宋著名理学家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谥文靖。在宝庆元年(1225年)遭诬陷被贬,谪放靖州渠阳。相关资料显示,魏了翁谪居靖州七年。建鹤山书院,讲学育人,著作颇丰,成为一代理学宗师,影响深远。《会同县志》等古籍资料证明,魏了翁被贬谪靖州期间,受会同堡子上坊梁姓朋友之邀,曾经常到会同茶冲华峰山下住居,并开馆讲学。
据《会同县志·清光绪本》(卷一·方舆志·山)记载,“华峰、治三十五里,魏了翁游此,手植桂树凡五,皆已合抱,名曰魏桂”。在重修《会同县志·清光绪本》序中记载,“华峰,有前贤魏文靖题咏之诗,手植之桂”。可见魏了翁曾经到过会同茶冲,并在华峰山下住居和开馆讲学,由于来得经常,每次住居讲学时间也较长,所以留下了“题咏之诗,手植之桂”。为了纪念和感恩先贤魏了翁,前人把魏了翁栽植的桂花树称为魏桂,把寨边高山称为华峰。试想如果魏了翁仅是华峰山下的过路人,就不可能在当地亲手植桂,更不可能留下与魏了翁相关的地名。
有人必问,魏了翁被谪流放靖州七年,不去周边洪江、黔城、托口、会同等重镇住居讲学,而是经常到堡子茶冲这个深山僻壤住居讲学?好朋友的邀请使之由可能成为了必然。据会同《梁氏族谱》序中记载:“忆吾家世袭忠贞,代有哲人。旧谱肇创于检讨翁,续增于经谕翁,重序显焕于鹤山了翁,大成于训导翁……”又据《梁氏族谱》在《勒钟族谱纪略老序》中记载:“谪侍郎魏了翁于渠阳,吾祖讳景星,字祥甫,趋大席。端平间诏了翁还朝,荐祖为上舍经谕。”从中可见,梁氏先祖与了翁交往颇深,梁氏续修族谱魏了翁应邀欣然作序。魏了翁被贬谪放靖州,梁氏先祖为他设宴接风洗尘。了翁奉诏回朝任礼部尚书等职,力荐梁氏先祖景星公为上舍经谕。梁氏先祖受魏了翁如此大恩必有渊源。
据梁氏族谱和华峰井碑记载,梁氏祖籍河南汴梁城(即汴梁,今开封),是宋赵的皇亲国戚。在北宋年间,先祖梁延缱公“谪靖州永平县丞”。其六世孙景星公得知魏了翁谪放靖州,与先祖延缱公同为宋朝重臣,且都被谪放,境遇相同,惺惺相惜。故先设大宴接风,后经常邀请先生到茶冲长居或小憩,并在此开馆讲学。景星公学识渊博,又重视教育,他们忙时讲学育人,闲时品茶饮酒吟诗,成为至交。
魏了翁奉诏还朝之后,梁氏先祖和当地志士仁人为了纪念魏了翁,在把茶冲村取名华峰村,把村边的高山取名为华峰,把他亲手栽下的桂花树称之为魏桂,将华峰东边一座形如大鹏展翅的山取名送华山。至今在会同堡子茶冲留下了华峰、华峰亭、华峰井、学堂坪、送华山等系列与魏了翁有关的古地名。
先生离其远去,恩德彪炳千秋,古迹历历在目,思绪穿越当年。当我们在华峰亭旁小憩时,感应到了魏桂的福荫;当我们在学堂坪停留时,好像听到了先生那唤醒群山的钟声;当我们伫立在送华山顶时,好像看到了先生远去的高大背影;当我们抬头仰望华峰时,华峰更像一座先生在会同开启文明的丰碑。
责编: 陈亚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