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文韵 | 魏了翁的文人风骨

掌上怀化> 2023-10-11 09:01

文 | 张景武

作为深受儒学影响的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史学家,魏了翁的文人风骨,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1.千载自期

魏了翁在与众多友人的通信中或为他人所写的记、序、跋、铭文中,多次提及“君子当以千载自期”。意思是,作为一个正人君子,应当把自己的言行举止放在一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来检验,以这样的标准来期望自己、要求自己。这反映出了魏了翁的高度历史自觉性。

魏了翁在写给江陵知州罗季能的《江陵州丛兰精舍记》中说道:“又知以士大夫正心修身,当以千载自期,苟有所好乐,恐惧而不得其正,只以自遏其躬耳矣。”

他常说“君子处屋漏之下”,常常用“上帝临(监督)之”来警戒、砥砺自己。六十年的生涯中,魏了翁始身体力行,终坚持勤奋、严谨、大度、友善。曾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的吴潜,这样评价魏了翁:“善类之宗也。”

2.心守诚敬

宝庆元年,魏了翁因为多次向朝廷上书,要求公正对待被迫退出皇位继承权、最终被权相史弥远迫害而亡的济王赵竑,而被史弥远贬居湘西南边陲小郡靖州达六年之久。魏了翁不计个人得失,始终保持着对皇上的耿耿忠诚、对苍生社稷的拳拳关爱。在靖州,有朋友劝导他应该悠闲度日了,魏了翁义正词严地予以拒绝:“慎尔优游,勉尔遁思,忌悻悻以忘君也。”(《靖州鹤山书院记》)

魏了翁还对苏轼等人因遭受朝廷不公正待遇就牢骚满腹的情况提出了批评,明确指出:“盖后世词人多有此意。如所谓‘去国一身’‘高名千古’之类,十有八九若此,不知君臣义重、家国忧深,圣贤去鲁去齐,不若是恝者,非以一去为难也。”(《答叶子寘》)为此,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高度评价:“此论精矣。”

3.唯理是从

魏了翁深刻地揭示:不是所有的君主、圣贤的一言一行都是正确无误、固定不变的,只有那些符合“理”的君主、圣贤的言行,才是值得拥护和效忠的。在《靖州鹤山书院记》中,魏了翁大胆指出:“故古今无未定之天,而亦无难事之亲。”

魏了翁利用在靖州相对安静的贬居生活,分析、考证了历史上主要史籍的讹、误之处,指出司马迁《史记》的多处错误,写出了《古今考》一书。黄宗羲及其儿子共同评价:“鹤山(魏了翁)之卓荦,非西山(真德秀)之依门傍户所能及。”

4.事所当为

在魏了翁看来:“君子之所存,惟救时行道之务。所谓‘心迹之不能自明此’,特一身之事,庸何恤然。”《宋史》记载了魏任眉州知州的履职情况:“利民之事,知无不为。”即使被贬靖州,魏了翁也心系文教事业,创办了第二所鹤山书院,“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乃著九经要义百卷,订立精密,先儒所未有”(《宋史》);“旁近郡亦有来者,万一中间开发得数人,亦是报国之大者”(《答真侍郎》)。恢复官职后,魏了翁照样热心为公。特别是在元军大举进犯江淮地区、朝廷无人可用情况下,年近六旬的魏了翁,慷慨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荆湖军马督视。同时担任江淮军马督视的曾从龙临时病故,魏了翁又兼任江淮军马督视,长途奔波,日夜操劳。

5.敛华就实

魏了翁在治学上反对追求华丽的辞藻,倡导根实质本,更反对在做人上华而不实。自己则不断反省,较快地进入到了“敛华就实”的境界,在《答周监酒》说道:“又见得向来多看先儒解说,不如一一从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不得真。又非一一精体实践,则徒为谈辩文承之资耳……正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南宋末年,理学家林希逸在《答友人论学》诗中写道:“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哪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此诗被列入2023年湖南省高考语文卷中。

6.廉顽立懦

多年来,魏了翁以“廉顽立懦”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座右铭,影响了一大批人,让贪婪小人畏惧法理,让懦弱人士坚定心志。

对于被贬靖州这一不公正待遇,魏了翁坦然面对,在与丁黼的书信《答丁大监》中说道:“台评则固见之门下,忠肝义胆见诸告君之疏,发诸送客之诗者,霜明玉洁,足以廉顽立懦。”魏了翁被贬靖州的第三年,史弥远由左相升任右相。在武冈军担任通判的好友李刘来信,建议魏了翁给史写一封贺信,被魏了翁拒绝。被贬七年后,魏了翁官复原职,史弥远“欲引以自助,了翁正色不挠,未尝私谒。”

在苏州,魏了翁已病入膏肓,还积极响应朝廷调其任福建安抚使的旨意,将官服官帽穿戴得整整齐齐,最后与门人说了一句:“吾平生处己,澹然无营。”

正是魏了翁一生都具备了刚正无私、诚敬待人的文人风骨,南宋的半壁江山形成了“南方共宗鹤山老”的崇魏、敬魏的局面。在魏了翁贬居靖州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求教、求书、求记的书信络绎不绝,在湖湘大地上不自觉地形成罕见的文化交流盛况。清雍正二年、同治二年,清廷二度下诏,将魏了翁入列文庙,与孔子等人同享供奉。

责编: 陈亚红

/

相关推荐

评论